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梦”
袁清博士
3月26日。北京天气阴沉,雾霾依旧。全国华北、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中度雾霾,局部地区达到重度雾霾程度。“美丽中国”在刚刚过去的冬天里,遇有严重的雾霾侵袭。1月份4次雾霾天气,影响着全国30个省(区、市),,2月份连续3次的雾霾天气使全国143万平方公里同时被雾霾所覆盖,多个城市因为PM2.5超标甚至爆表而上榜。大范围的雾霾中,含有大量的含氧有机颗粒物,成分复杂危害极大。一次次的灰霾天气,更加倒逼经济结构的转型,严厉的减排措施愈加紧迫。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战略布局。这是继十七大之后,再次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国家战略层面,是党中央总揽国内外大局,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部署。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英国人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描述工业革命发展中,人类向自然无谓索取自然资源的一段话。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300年的工业文明主要是人类征服自然,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文化达到了极致,一系列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了地球再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而这亟需一个全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明确到2020年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2009年12月,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商讨了《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方案。这是全球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行动签署的协议。这次会议后来被喻为是“拯救人类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中国政府作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可以说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全球作出的绿色、减排宣言。
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1962年就写下了《寂静的春天》一文,痛斥化学工业给自然界生物链带来的破坏,在时隔若干年后,才被人类所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不过所幸的是近年来各国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有了空前的提高。在亚洲开发银行首提“包容性增长”( inclusive growth)后,2010年9月,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会议上,胡锦涛所做的《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包容性增长”成为胡锦涛致辞中的一个关键词。胡锦涛指出,中国人文、民生、经济、政治建议迫切需要一个科学指导方针来协调各个层面的规律与发展。
近段时间的雾霾,以北京为例,PM2.5的污染源中,机动车的排放占28%,煤炭污染占16.7%,工业喷涂占16.3%,城市扬尘占16.7%。冶金、建材、化工行业的污染减排量已上升到30%。不仅是北京的雾霾天气,阴影笼罩全国的十几个省份,空气质量严重恶化,PM2.5数据屡爆新高,严重的雾霾天气,再度敲响了经济转型的警钟。“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增长模式,已很难保证可持续经济的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一般来说,某个思想理论和社会热点的形成,一定是满足时代的呼唤和社会的脉动,甚至是历史的脉动。“生态文明”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它是与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两型社会”和十七大提出的“生态良好”小康社会重要目标,有着共同的理念品格,共同的哲学基础,共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尊重历史,尊重唯物史观的发展理念,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理念的升华。
持续的雾霾天气,与工业企业、发电站和供热厂的烧煤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煤炭的消耗量已占到全球的40%,而且巨大的消耗量仍旧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2011年,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达到68.8%,而这一数据在世界煤炭消耗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还不到30%。雾霾灾害下,我们感谢北京现代、北京水泥公司等103家重点污染企业的停产。然而,我们又不禁要问,一时一日的停产能否治本雾霾?回答自然是不行的,回答也当然是肯定的。雾霾灾害下拷问企业的生态责任。
在笔者看来生态从经济学看,主张的经济是“集约内涵”式的,它有利于保护自然,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的生态价值;从政治学看,生态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当下最大的“改革红利”的愿景;从文化学看,生态文化理念崇尚健康、节约、平等、协调、共存,精神追求与物质满足的协调,多种文化的互补与渗透;从社会学看,生态是基于生态学整体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用生态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观察、评价、调节自然—技术—社会的关系;从哲学角度看,生态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崇“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学观,这一定是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以成鱼鳖之长。”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和谐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已告诉我们对自然生态的关爱和态度。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耀着生态智慧的光芒。今天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的响应者和推动者,这彰显了中国“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新行动纲领,这是一个关乎民族未来的发展大计,必将给人们增加更多的福祉,这也必将建设出一个青山、绿水、富庶、繁荣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