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森,三森讲师,三森联系方式,三森培训师-【讲师网】
亚洲青少年口才思维模式训练导师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三森:家长教育孩子时最易犯的五大错误
2016-01-20 50835
    经常见到一些父母高举着"父母当家,为儿女做主"的旗帜,一意孤行,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人生道路。然而,成功是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做父母喜欢的事情。每个人的路都只能是自己去走,谁也代替不了。孩子虽然在父母眼里还很小,但是他们其实已经长大了,他们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他们完全能够明确自己将来的方向。如果家长无视孩子的愿望,将这一寄托强加于孩子,那就有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

    让孩子决定自己的未来

    每个对孩子将来负责的父母应该牢牢记住这个很重要的育儿原则——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积极性的最大打击——

    佚名

    父母爱孩子,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孩子,给孩子一个自己选择的机会,毕竟,未来是孩子自己的。下面是谢军的一个例子,也许它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谢军是享誉世界的国际象棋大师,获得过多项世界冠军。她的成就令多少人羡慕,然而您知道吗?她之所以有今天,与父母给她自主选择的机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82年,谢军12岁,小学快毕业时,是升入重点中学还是学棋,两条路任她选择。谢军和她的家人,似乎都处在十字路口上,需要决定前进的方向。谢军在小学6年中,7个学期被评为三好学生,学校当然要保送她上重点中学。这样品学兼优的孩子,谁见谁爱;国际象棋的黑白格同样牵引着谢军和她的一家人,真是举棋不定。是走妈妈的路,将来进高等学府,还是当运动员呢?谁也拿不定主意。还是妈妈做主,她叫来了女儿,用商量的语气说:"谢军,抬起头来,看着妈妈的眼睛。你很喜欢下棋是不是?"这是母亲对女儿选择道路的提问,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女儿将来命运的提问。谢军的家庭是民主的,她的父母对孩子采取了审慎的商量的办法,充分尊重女儿的意见和选择。谢军目光坚毅、严肃地看着妈妈的眼睛,坚定地说出7个字:"我还是喜欢学棋。"母亲得到女儿的回音后,她同意谢军的选择,同时又极其严肃地对女儿说:"好,记住,下棋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既然你做出了这个重要的选择,今后你就应该负起一个棋手应有的责任。"

    一个12岁的女孩能懂得和理解这段话吗?你也许会这样发问。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和母亲的这段对话,谢军会受益一生的。假如当初没有这段话,或者是父母包办决定女儿的前程,都不会有今天的谢军,中国也没有今天的国际象棋"女皇"。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长实在太少了。现实中的大部分父母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都倾尽全力,为了孩子宁肯自己受委屈也无怨无悔。但是,在孩子的精神方面,比如在对待孩子的理想、孩子将来的人生等问题上,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却变了味道。

    经常见到一些父母高举着"父母当家,为儿女做主"的旗帜,一意孤行,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来做。父母当然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但他们的这种做法往往得不到孩子的认同和理解。倔强的孩子会在这个问题上和父母争辩,相对软弱的孩子往往一言不发,但却在心底里产生抵触情绪,对父母的安排毫无热情。

    一位中考刚结束的学生,在选择高一级学样时,与父母发生了分歧。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能像自己一样当个教授或医生什么的,因此他们坚持让孩子上普通高中。但儿子酷爱艺术,想考音乐学院。最后父母占了上风,私自给他在一所普通高中报了名。父母以为给孩子报了名,孩子就会死心,乖乖地在学校念书。然而事情并不像他们想的那样,在上学期间,儿子经常逃课,深夜与其他同学一起翻出学校围墙到网吧上网,最后被学校开除了。

    被学校开除,孩子显得很高兴。有人问他为什么被开除了还高兴,这个孩子说道:"我根本不喜欢这所学校,我想上音乐学院,可父母坚决反对,我只好逃课、上网借此消磨时光。现在我被开除了,他们就得把我送到音乐学院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许多种,最重要的一种就是要尊重孩子。只有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给他们充分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自主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爱。

    然而,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年轻时没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帮助自己实现。如果这一愿望与孩子自己的愿望相同,那么这种寄托就会成为督促孩子奋斗的动力。但如果这种寄托并不符合孩子的愿望(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父母的这种寄托就会成为孩子成长的负累。如果家长无视孩子的愿望,将这一寄托强加于孩子,那就有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

    当然,家长为孩子做出选择的初衷是为孩子好,但孩子未来的发展要考虑现有的主客观条件,如兴趣、爱好、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倘若家长不顾这些条件,自作主张,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或者根本做不了的事,会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到头来还可能误了孩子的前程。

    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未来的设计,不能仅仅局限在择校择业上,还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兴趣爱好等很多方面,其中就包括自强、自尊、自爱、自立等。家长无端地干涉孩子的选择,无疑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比尔·克利亚是美国犹他州的一个中学教师,有一次他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学生就自己的未来理想写一篇作文。

    一个名叫蒙迪·罗伯特的男孩用了整整半夜的时间,写了七大张,详尽地描述了自己的理想——将来有一天拥有一个牧马场。他描述得很详尽,还画下了一幅占地200英亩的牧马场示意图,有马厩、跑道和种植园,还有房屋建筑和室内平面设计图。

    第二天他兴冲冲地将这份作业交给了克利亚老师。然而作业批回的时候,老师在第一页的右上角打了个大大的"F"(差),并让蒙迪·罗伯特去找他。

    下课后蒙迪去找老师:"我为什么只得了F?"

    克利亚打量了一下眼前的毛头小伙,认真地说:"蒙迪,我承认你这份作业做得很认真,但是你的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太不切实际了。要知道你的父亲只是一个驯马师,连固定的家都没有,经常搬迁,根本没有什么资本,而要拥有一个牧马场,得要很多的钱,你能有那么多的钱吗?"克利亚老师最后说,如果蒙迪愿重新做这份作业,确定一个现实一些的目标,可以重新给他打分。

    蒙迪拿回自己的作业,去问父亲。父亲摸摸儿子的头说:"孩子,你自己拿主意吧。不过,你得慎重一些,这个决定对你来说很重要!"

    在父亲的鼓励下,蒙迪一直保存着那份作业,他一步一个脚印踏上不断创业的征程。多年后蒙迪·罗伯特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克利亚老师带着他的30名学生踏进这个占地200多英亩的牧马场,登上这座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建筑物时,流下了忏悔的泪水。他说:"蒙迪,现在我才意识到,当时我做老师时,就像一个偷梦的小偷,偷走了很多孩子的梦,但是你的坚忍和勇敢,使你接受了挑战。"

    小蒙迪的成功得益于父亲的支持,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父亲给了他充分的自由,让他独自去决定自己的人生,父亲的开明,给他的人生历程以很大的力量。如果蒙迪的父亲和克利亚老师一样,认为孩子无法实现某件事而横加干涉,一棍子打死,孩子很有可能会因此平庸而碌碌无为。

    【把握培养关键点】

    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积极性的最大打击。给孩子一个自主决定的机会,有时就是给了他们一个独立的人生!

    成功是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

    要想孩子成才,家长绝不能越俎代庖,要顺其自然,让孩子自己走自己的路,水到自然渠成——

    佚名

    人各有各自的兴趣与喜爱,不能勉强,也不应勉强。千百年来这方面,我国有许多古训。通俗的如人们常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是说有的人喜欢吃萝卜,有的人喜欢吃白菜,彼此不要勉强。文雅一点的古训是:"人各有志。"对于大人,这一点大家都认识得比较明确;但是对于孩子,有的人,也就是说有的父母在这一点上认识容易模糊了。一些家长视孩子为私有财产,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要求孩子。

    一个在才艺上非常优秀的漂亮女孩,进了北京市某重点高中,女孩文化课很差,但父母又一心希望她"学习成绩好,将来读个好大学"。结果,这位17岁的花季少女受不了这种压力,自杀了。其实女孩的任何一种才艺,都能让她今后在社会上稳稳地立足并快乐地生活。可惜父母用自己的愿望代替了孩子的兴趣,酿成了无可弥补的悲剧。

    每个孩子身上都具有巨大的潜能,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尝试着干一件事时,会尽力去做好,做成功。孩子在自主奋斗的过程中,才华和潜能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关键在于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最佳才能区。只有找到了自己的最佳才能区,孩子才能发挥最大潜能。即使在平凡的服务行业中上照样也能培养出身手不凡的能工巧匠,如饮食行业中的名厨、美容美发中的名师、服装行业中高级服装设计师等,他们也并不一定都出自名牌大学,往往都是自学成才。他们都以自身成才的成长经历表明:求学的道路越来越多,千军万马走独木桥逐渐成为历史。

    有一位父亲,自己是北京市某重点高中的校长,但他看到自己的女儿不喜欢学习,学习成绩老上不去,就主动跟女儿商量:"孩子啊,看来你得好好想想,看看自己将来究竟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就这样,女儿最终选择读职高,毕业后做了会计,现在她成了行业内小有名气的财会能手,生活得很快乐。

    孩子虽然在父母眼里还很小,但是他们其实已经长大了,他们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他们完全能够明确自己将来的方向。

    孩子的选择不一定正确,或者虽然正确但不一定现实,无论如何父母都不能横加干涉。家长的责任在于恰当地引导,让孩子正确认识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社会责任,鼓励孩子做出富有理想、富有事业心的选择,放弃不切实际的选择。

    【把握培养关键点】

    成功是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做你喜欢的事情。每个人的路都只能是自己去走,谁也代替不了,父母也不例外。

    不要向孩子提出过高的目标

    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也有一定的规律。家庭教育既要尊重一般的教育规律,又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佚名

    据《当代家庭报》记载,一位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下岗工人,用"法西斯训练法"将自己的女儿刻意培养成吉尼斯奇童——3岁半成为"溜冰过竿"的世界第一。一件偶然的事让这位父亲追悔莫及,他从报上看到中国"第一童星"方超的故事说,方超20多年前是电影最著名的童星,但长大后他的知识水平一直没有进步,可演的角色越来越少,面临下岗。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操之过急,希望孩子每次考试都得100分,今天全班第一,明天希望全年级第一,后天希望他跳级;有的家庭经常带孩子参加各种比赛,希望获大奖,结果孩子压力太重,无法承受。现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负担问题由于学习的激烈竞争而显得十分突出,十多岁的女孩,因为小学里是班长,到了初中成绩跟不上就吃安眠药自杀。每年的大学生中因实现不了父母和自己的崇高理想而自杀的人也不少。

    名芳,一名十七岁的花季少女,是某省重点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在进入高三以后,她经常出现紧张、不安的状况,注意力也集中不起来,学习效率较以前明显下降。名芳出生于教师家庭,但是从小开始就受到父母严格的教育,即使考试偶尔失误,也要受到严厉惩罚。她从小学起,学习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综合成绩排名总是保持在全年级前三名,学校、家长对她寄予很大的希望。但在离高考一个多月前,她却表现出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失眠,看书复习效率越来越低,模拟考试成绩一次不如一次。老师和父母由关心到埋怨,使她痛苦不已,发展到后来经常啼哭或发脾气,并拒绝上学,拒绝参加高考。最终,其母亲不得不陪同她来到心理咨询门诊,心理医生诊断她的表现为考试焦虑症。

    孩子和孩子不一样,但他们要求得到尊重的愿望是相同的,要让孩子做点他愿意做的事。人总有发展的节奏,每个人的节奏并不全都一样。上海某中学的校长曾说过,一个人总是这边不行那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套用过来,我们还可以说,文科不行理科行,学习不行体育行,只要努力都能行!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攻心态可以理解。现在社会和家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就意味着100%的成功或失败。这就使得许多家长心态改变很大,不能再以平常心养育子女。同时,由于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家长,都在潜意识中深深地浸透着一种无法驱除的"望子成龙"的情结,家长对孩子都有一种"超值期待",从生下孩子的那天起,就希望孩子是个天才。这"唯一"的命根子,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替代的希望,不能伤耗,也伤耗不起!因此,独生子女的父母,对于他们的这一份刻骨铭心、无以复加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习要求超过了子女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家长中,9083%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学。为了不使这个愿望落空,他们不管孩子兴趣如何,别人孩子学的东西就一定要学,学就必须比别人好,不好就不满意。这种家长往往把考试分数以及别人的评价看得很重。再加上近几年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轻德已成为一种最普遍的家庭教育误区。"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内心隐秘、情感世界以及理想、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不闻不问。这样的家庭教育严重地扭曲了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备受压力,以致产生了种种不良的现象,而这种教育的结果最终往往同这些家长的愿望相反。

    【把握培养关键点】

    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也有一定的规律。家庭教育既要尊重一般的教育规律,又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盲目为孩子设定目标。
    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词儿,也许就是"听话"二字了,他们较早接受的教育之一,就是淘气的孩子是不好的。因此,他们在父母或老师的要求下不得不努力做个听话的孩子。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有可能使孩子具备"独立性差"、"胆小"等缺点。所以,从现代教育的眼光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种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

    孩子的个性发展高于一切

    我们的教育是要把孩子从听话的规范教育中拯救出来,恢复孩子自由思考的天性——

    苗体君

    世界上60多亿人口,却找不出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个性是一个人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兴趣、性格、能力、气质的总和。人的个性是在一定的生理素质基础上和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各个人的遗传素质和环境、教育的不同,形成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

    中国社会调查所曾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呼和浩特、西安、南京、厦门、沈阳等地的1000名公众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3%的公众表示我国的孩子没有外国的孩子有个性。多数公众认为,我国的孩子感觉都是一个老师教育出来的,共性很多。文汇报上曾刊登过苏铮同志的一篇文章,也反映了这方面的意思:

    开学前,孩子作为初中预备班的新生,按学校要求军训了三天。让我感慨万分的是在参加了孩子的"两分钟自我介绍"班会活动后。40名同学先后走上讲台作两分钟自我介绍,想不到从这些同学嘴里"吐"出的自我形象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我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好交朋友。"用词的雷同率几近100%,可谓"异口同声"。

    回家路上,我问孩子,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认识并记住了几位?"基本上没记住,因为讲得都差不多。我只记住一位同学,就因为她是外省市来的。"

    呜呼!闻听此言,不由得悲从心来,金子般的童年,却不见童真与稚趣,花季的青春,竟演绎出如此的呆板与压抑。

    此景此情,让我想起孩子小学时"一分钟竞选演讲"的情况,虽然每个人竞选的目标不一样,但竞选词却也如出一辙,承诺的都是要做老师的好帮手。又联想到现在经常开展的向不发达地区小朋友献爱心活动,学生拿出来的不外乎是"老三件":一把土,一瓢水,一捆柴,抑或几本书。孩子的思维空间如此狭窄,思维方式如此单调,思维能力如此弱化,真让人不愿往深处想。

    应该说,处在花季的学生好奇心很强,对周围的事物有特殊的敏锐性,他们的触角、视角和感觉与成人相比,更有其独特、新鲜、活泼、可爱之处,但如今反映在课堂、演讲台上,却是如此枯燥、乏味、教条,这不能不让人要问一个为什么?

    在新经济时代,社会急需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的教育应倡导个性化教育,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合理想像;提倡"异想天开",允许"标新立异",克服孩子思维单一化的倾向,启发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最后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而不是一味以老师和家长的眼光、书本的角度来替代。

    而中国的教育往往强调让孩子遵循某些固定的规范,而忽视孩子的个性成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俗语,就是此种教育观念的反应。所谓的"规范"又是由老师、家长单方面制定的,许多时候它甚至成为压抑孩子创造性的一种工具。

    父母应了解孩子的个性,根据他们的个性进行培养,而不能以父母的"既定方针"强加于孩子,强迫他完成父母的"施政纲领"。在这方面数学奇才陈景润有独特的见解。

    陈景润对独生儿子陈由伟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地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地成长,使他的思维方法更具有个性。陈景润认为,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是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的。

    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当科学家。陈由伟天生聪明,每当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开来看个明白。一个玩具几十元,做母亲的便拉下脸来严肃地批评儿子。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对。"

    陈景润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这正是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的过人之处。

    孩子的个性别人是难以塑造的,由于个体的生理素质基础是不同的,他们的个性也是不相同的。尊重孩子的个性其实就是保护了孩子的未来。试想,如果孩子本身是个绘画天才,家长却硬要将这个孩子送去钢琴班,可能不仅钢琴弹不好,原有的绘画天赋也会消失殆尽。

    【把握培养关键点】

    孩子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天赋、兴趣、爱好、潜力也是有差异的,尊重孩子的个性其实就是保护孩子的未来。

    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

    也许淘气的孩子会做一些打破一件东西的事,但从长远看没有特别的重要性。我想一个家长有一个淘气好玩的孩子的话,是幸福而不是一个问题——

    杨振宁

    "你这孩子怎么又不听话啦?""宝宝听话,妈妈买一辆大玩具汽车给你。""你什么时候才听话,让老爸省点心!""你这孩子为什么这么犟,听话好不好?"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的话。听话的孩子是乖宝宝、好宝宝、大人喜欢的宝宝,一些父母还为自己的孩子听话而感到自豪,"我家宝宝真乖,驯良,从不惹大人生气。""听话宝宝""乖宝宝"已成为父母对孩子评判的标准。

    一位承受很大工作压力的女性在谈到父母对她的教育时说:"小时候,姥姥看护我,妈妈上班前总是反复叮嘱,听姥姥的话。下班后也常问我,听话了没有?3岁上幼儿园,妈妈每天早晨送我,临走时总是一句话,听阿姨的话。上小学时,每天都我听老师的话,上课要认真听讲,上了中学依然如故。后来工作了,也常叮嘱要听领导的话,看领导脸色办事。好像在我的记忆中,'听话'二字是妈妈对我讲得次数最多的。"

    我们传统文化总是教育小孩从小要"听话",不要"淘气"。结果,我们的孩子不是"独立性差",就是"胆小怕事"、"缺乏社交能力"。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教育观念显然已经落后,不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应当改变。听话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淘气的孩子也不等于是坏孩子。有识之士已经提出:"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听话'的儿童是问题儿童。"

    为什么说"听话"儿童是问题儿童呢?所谓"听话"儿童,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提不出来,不敢与长辈辩论。这样的"听话"儿童,有的只是奴性,却毫无个性和独立性,遇事没有自己的主见,不敢反抗邪恶势力。这样的儿童,其性格已经被扭曲,心理也不健全,自然成了"问题儿童"。遗憾的是,这个问题至今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般人还没有把这种儿童当作"问题儿童"看待。

    杨振宁教授在回答乖孩子好不好时很有意思,他说:"淘气、好玩的孩子好不好?我的回答很简单,我觉得很好。也许淘气的孩子会做一些打破一件东西的事,但从长远看没有特别的重要性。"

    "乖乖听话这个观念在美国社会不被认为是一种好的表现。由于这个缘故,于是在美国出现了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有好有坏。我认识许多非常成功的人,他们不是好孩子,但他们后来有大成功。而正因为他们不是好孩子,他们的胆子比较大,他们念中学、念大学,念了两年不念了。这在中国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可是这些人在美国比较被容忍。这确实产生了一些非常成功的人,比如比尔·盖茨。"

    根据调查,在社会能够有所作为的人士,他们小时候几乎都是不听话的乖孩子,有的还非常调皮淘气。不听话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大脑思维活跃,对任何人或事情不随便屈从,自信心强,有独立处事能力,在恶作剧中学到各种知识等。

    家长不能再把培养乖孩子作为培养目标。不要再对你的孩子说"宝宝,听话,不听话,爸爸妈妈不喜欢你",让孩子那颗被弯曲、被压抑的心灵回归自然,童心、童言、童趣、童乐

    为了培养好学、好问、好动的儿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张",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陶老在传统思想禁锢国人时敢于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鼓励父母让孩子放开手脚地活出孩子自己的天真活泼的生活。今天我们年轻一代的父母还要犹豫在传统观念与竞争机制之间摇摆不定吗?

    【把握培养关键点】

    淘气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大脑思维活跃,对任何人或事情不随便屈从,自信心强,有独立处事能力。一个家长有一个淘气爱玩的孩子的话,是幸福而不是一个问题。

    不要介意孩子顶嘴

    要使孩子登上才智的高峰,争论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

    佚名

    有一位妈妈抱怨说:"最近我女儿特别爱顶嘴。比如,在从学校回家的路上,我们到一个公园去玩了一会儿。当我说'咱们回家吧',她不干,还会反问我:'为什么我非要听你的,而你就不能听我的?'女儿特别喜欢小动物,总想养一只小狗,我不让,说小狗身上有细菌。但是她却说:'你说得不对!电视里说过,小朋友和小动物多接触可以提高抵抗力。'每当这时候我都会很着急,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孩子。"

    家长管教孩子经常会遇到孩子不服而争辩顶嘴的情况。在教育孩子时,本来孩子让父母说几句便可没事了,但孩子一顶嘴,父母马上会恨得不得了,而说教也可能升级为一场打骂。

    孩子长到三四岁时,其独立欲望明显增强。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愿处处被人压制,不满足于模仿成人,要求独立思考,独立行动。而这时父母对孩子照顾过多,干涉过多,就会使他们特别反感。其突出表现是不听指挥,自行其是,经常跟父母顶嘴,令父母头疼。随着年龄的增长,大概到了7~8岁,孩子和爸爸妈妈顶嘴的事就多了起来,到了11~12岁时,孩子几乎会天天和妈妈顶嘴。所以,如果不能够从一开始就很好地解决孩子顶嘴的问题,以后做父母的就会更加头疼了。

    现在的孩子接受教育较早,看书看报多,接受知识多,他们的知识面比父母当年要宽得多。这直接的结果是判断是非的能力强了,要求独立的心理强了。还应该看到,顶嘴也是他们表达自己的判断的一种特定方式。孩子追求独立性,要加强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这与孩子的"不良品行"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孩子表达自己的判断,不可能像大人那样圆滑和委婉。所以对孩子的顶嘴,家长不要一概斥之为不礼貌,不尊敬长辈,要区别对待。
    心理学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争辩的孩子,在以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和合群。"事实表明:争辩有利于思想沟通。因此,孩子与父母争辩,不要怕丢了父母的面子,不要担心孩子不听话,不尊重你,与你为难。孩子也是讲道理的,你与孩子争辩,孩子觉得你讲道理,会打心眼里更加爱你、尊重你、信赖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更会心悦诚服地去做。

    如果一个孩子从不与人争辩,总是与世无争,那么他的勇气、进取心、正义感就值得怀疑了。

    然而,中国的家庭教育却更多的是"听话"教育,"听话"是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口头禅。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下人们的一种共识,"听话"成了中国家长对孩子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字。

    孩子小的时候,自理能力差,让孩子按大人的意愿去活动,避免出现危险,无疑是对的。但是,孩子逐渐长大,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就不能总用"听话"两个字去进行教育。

    总是用"听话"两个字去教育孩子,势必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灌输一种观念:大人的话、父母的话、老师的话都是对的,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儿童质疑精神的发展,会使孩子形成唯唯诺诺的性格。

    试想,一个孩子处处、事事都按父母的话去做,按照老师的话去做,而没有自己提问题的心理空间,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有创新意识吗?能有创新能力吗?所以说,应该允许争辩,不要介意孩子顶嘴,这看起来是管教态度,实际上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一种反映。

    但是,如果孩子顶嘴习惯成自然,也不利于他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长大成人后的人际关系。对于孩子的顶嘴,专家开出如下"药方","药方"的主旨是,要从父母自身做起。

    1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如果家庭成员彼此间缺乏尊重,动辄脏话满嘴,或者互相说些"抬杠"的话,孩子一旦具备了一定理智水平,就会从心底里不尊敬父母,顶嘴便成了家常便饭。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亲相爱,互相关怀,使家庭洋溢在和睦、互助、自由、快乐的气氛之中。即使家庭中存在分歧,也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争吵,而是通过协商解决。

    2尊重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干、去做、去想,父母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活动机会,创造活动环境。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模式行动,当孩子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设想,做了一件从来未做过的事,父母应积极支持,及时赞许。

    3引导孩子说理,为自己申辩。人无完人,为人父母者受文化水平、职业、性别等限制,有时所持观点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或者父母也可能一时糊涂,固执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而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这样孩子会感到很委屈。发扬家庭民主,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首先要允许孩子申辩,鼓励孩子申辩。既然你批评孩子,就应允许孩子有这种权力。这样的好处是,让孩子感到无论做什么,有理才能站稳脚跟,对发展孩子个性很有利。

    4培养孩子良好性格品质。父母要教育孩子尊重长辈,启发孩子对别人的意见要多动脑筋,认真考虑后再讲话,以培养稳重、忠实,善于克制自己的良好的性格品质。

    5注重与孩子的精神交流。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父母应学会经常听听孩子的意见,努力理解他们的感受,并用"我想"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评价,使孩子感到父母的温存、抚爱,从而乐于接受父母的意见。

    6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能简单粗暴。父母教育孩子时,不要用命令的方式,而应以友善的态度启迪孩子,避免枯燥的说教。如果父母在教育方式上不肯用心,只凭一时的喜怒赞扬或批评孩子,或只是发号施令、训斥孩子,孩子一时会被父母的威风吓住,作听话状,但他再稍大一些,则不会买父母的账了。不要求孩子立刻听从父母所说的每一句话,而是给他们适当留有思考及情绪准备的时间,以防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7批评教育孩子切忌唠叨。父母对孩子的不当言行,有责任作必要的提醒、忠告,乃至严肃的批评,但必须言简意赅,切忌一味重复,喋喋不休。说话是一门艺术,父母教育孩子更要结合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道理的领悟能力较弱等特点,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父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说话抓不住重点,反反复复唠唠叨叨,让孩子十分厌烦,这也是引起孩子顶嘴的原因之一。

    【把握培养关键点】

    父母与孩子争辩,能活跃家庭气氛,在交流中,表现出一种亲情和友爱,拌嘴、争辩是重视对方的一种方式。所以说,应该允许争辩,不要介意孩子顶嘴。

    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见

    遇事没有主见的人,没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自然无法迈向成熟——

    佚名

    一名中文系的学生苦心撰写了一篇小说,请作家批评。因为作家正患眼疾,学生便将作品读给作家。读到最后一个字,学生停顿下来,作家问道:"结束了吗?"听语气似乎意犹未尽,渴望下文。这一追,煽起学生的激情,立刻灵感喷发,马上续道:"没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构思叙述下去。

    到一个段落,作家又似乎难以割舍地问:"结束了吗?"

    小说一定摄魂勾魄,叫人欲罢不能!学生更兴奋、更激昂、更富于创作激情。他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续、接续最后,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断了学生的思绪。

    电话找作家,急事,作家匆匆准备出门。"那么,没读完的小说呢?""其实你的小说早该收笔,在我第一次询问你是否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何必画蛇添足、狗尾续貂?该停则止,看来,你还没把握情节脉络,尤其是缺少决断。决断是当作家的根本,否则绵延逶迤,拖泥带水,如何打动读者?"

    学生追悔莫及,自认性格过于受外界左右,作品难以把握,恐不是当作家的料。

    很久以后,这名年轻人遇到另一位作家,羞愧地谈及往事,谁知作家惊呼:你的反应如此迅捷、思维如此敏锐、编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强盛,这些正是成为作家的天赋呀!假如正确运用,作品一定脱颖而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凡事绝难有统一定论,谁的"意见"都可以参考,但永不可代替自己的"主见",不要被他人的论断束缚了自己前进的步伐。追随你的热情、你的心灵,它们将带你实现梦想。

    遇事没有主见的人,就像墙头草,东风东倒,西风西倒,没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自然无法迈向成熟。

    有这么一个故事:

    白云守端禅师有一次和他的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杨岐问:"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茶陵郁和尚大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白云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星朵。'"语气中免不了有几分得意。

    杨岐一听,大笑数声,一言不发地走了。

    白云怔在当场,不知道师父为什么笑,心里很愁烦,整天都在思索师父的笑,怎么也找不出他大笑的原因。

    那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实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去问师父为什么笑。

    杨岐禅师笑得更开心,对着失眠而眼眶发黑的弟子说:"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白云听了,豁然开朗。

    身为一个凡人,我们有时比不上一个小丑,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陷于别人给我们的评论之中。别人的语气、眼神、手势都可能搅扰我们的心,消灭了我们往前迈进的勇气,甚至成天沉迷在白云式的愁烦中不得解脱,白白损失了做个自由快乐的人的权利。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做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他又摹了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换上赞美的标记。

    "哦!"画家不无感慨地说道,"我现在发现一个奥妙,那就是:我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恰恰是美好的。"

    众口难调,一味听信于人,便会丧失自己,便会做任何事都患得患失,诚惶诚恐,这种人一辈子也成不了大事。

    看了以上几个小故事,我们一定有很深的感触,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自己虽有考虑,如果常屈从于他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一味讨好和迎合别人,就迷失了自己。明人吕坤特别反对这种做事没主心骨,也就是没主见,只是"依违观望,看人言为行止"的做人毛病。吕坤说,做人做事,一定要独立思考,辨明是非,能够选择正确的立场观点。他说,如果做事先怕人议论,做到中间一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就不敢再做下去了,这不仅说明这个人没有"定力",也说明其没有"定见"。没有定见和定力,就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从家教的角度上讲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孩子整天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太在乎他人的看法,太在乎他人的眼神,太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活在别人的判断里。这样的孩子,日久难免会陷入随波逐流、一味依赖的境地,失去自己的"主心骨",这样的孩子,注定不会具有独立的人格。

    无法想像,有一天当我们的孩子像一颗摇头草一样六神无主,或像效颦的东施一样只会徒增笑谈时,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呢?在平时,我们不妨从这样的细节开始:

    1别拿孩子与他人比较。生活中不必常在孩子面前夸别的孩子如何如何。像"你看×××做得多好","你看×××穿的衣服多好看"等。这很容易使孩子怀疑自己的力量,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孩子要向别人看齐,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从众心理。

    2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力量。父母要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从各方面提高他的能力;创造条件,使孩子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对他做的事情,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对自己的认识,从而相信自己的力量。

    3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年龄小,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他们主要是按自己喜爱和厌恶的情绪来判断人物和事物的是与非。家长在生活中要耐心地正面诱导、纠正,使孩子通过成人对其行为、言语的评价,逐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从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如孩子听见某些人说了脏话,于是就跟着学,这时父母需要解释清楚,这句话是骂人的话,不好听,不文明,不要学说等。这样屡经疏导,幼儿便不致因从众心理而仿学不良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4让孩子自己选择。"选哪个呢?""那个好吗?挑你自己喜欢的吧!"在餐厅点菜、买衣服、买鞋帽时,让孩子从小就有发言和选择的机会。母亲不要一味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这个味道不错,吃这个吧!""这个更可爱""这件很适合你,买这件吧!"这样,孩子会逐渐失去自己的主见。

    5做一个好的言论家,不如做孩子的好听众。母亲切勿唠唠叨叨地对孩子说个没完没了,也不要过多地指责、命令孩子,最好让孩子多说一会儿,自己做孩子的好听众。孩子在沉思时,不要催促,慢慢地听孩子讲下去。

    6锻炼孩子叙述事情的能力。谈一些有关书籍和电视的话题,引导孩子把从书本上读到的和从电视上看到的内容,有条理地讲出来;或让孩子把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讲出来,家长在旁边静静地倾听,孩子在表达不清时,应从旁给予提示,引导孩子有条理地讲下去,这有助于他们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7承认孩子的主张并予以赞扬。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家长认真地听,见解正确时要给予承认并及时表扬。老是抑制孩子的思维,不让孩子的意见得到伸展,孩子就再也不会提出什么主张了。当然,孩子的意见不合情理时,父母要亲切、认真地加以说明,让孩子能够接受,代之以其他的要求。

    8不要对孩子说"太丢人""别啰嗦"等话语。切忌对孩子说"太丢人,别说了""别再啰嗦了"等话,要让孩子先充满自信,把自己的想法直截了当地说出来。

    9让孩子参加团体活动或游戏,鼓励孩子充当领导角色。让孩子多参加团体活动及户外娱乐,在活动中,鼓励孩子担任团体领导,锻炼孩子的组织能力和统筹能力。

    类似于以上的教育方法还有很多,家长在实际生活当中,只要做个有心人,便能处处发现。每一种方法也因人而异,一定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地引导,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特别要讲的一点是,要真正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让其拥有自己的主见,家长自身必须是一个很有"主心骨"的人。如若家长本身就是一个缺乏主见,处处在乎别人指指点点的人,又怎么能指望他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和"主心骨"的孩子呢?

    【把握培养关键点】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让他们能够拥有自己的主见,活出属于自己的最佳状态。
    中国有句老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说的就是原则问题。原则是不容商量的事!任何原则问题上的姑息和怂恿,只会让孩子偏离人生的正道,滑向无极的边缘。当孩子犯了原则上的错误时,我们更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放纵下去。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只要有一次我们忽略孩子的原则性错误,孩子会认为已得到默许而继续犯更多的错误。明智的做法,应该及时地让孩子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让生活告诉孩子深刻的道理。

    对孩子也要讲究原则

    为原则斗争容易,为原则而活着难——

    史蒂文森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坚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原则。他认为空军1号就是空军1号,空军2号就是空军2号,"只有总统才能在南草坪上着陆"。

    1981年春,当时身为副总统的布什正在一次飞往外地的例行公务旅行的飞机"空军2号"上。突然布什接到国务卿黑格从华盛顿打来的电话:"出事了,请你尽快返回华盛顿。"几分钟后的一封密电中告知总统里根已中弹,正在华盛顿大学医院的手术室里接受紧急抢救,飞机调头飞向首都华盛顿。

    飞机在安德鲁斯着陆前45分钟,布什的空军副官约翰·马西尼中校来到前舱为结束整个行程做准备。飞机缓缓下滑时,马西尼突然想出了个主意,他说:"如果按常规在安德鲁斯降落后,再换乘海军陆战队一架直升飞机,飞抵副总统住所附近的停机坪着陆,再驾车驶往白宫,要浪费许多宝贵时间。不如直接飞往白宫。"

    布什考虑了一下,决定放弃这个计划,仍按常规行事。

    "我们到达时,市区交通正处高峰时期,"马西尼提醒道:"街道上的交通很拥挤,坐车到白宫要多花10~15分钟的时间。"

    "也许是这样,但是我们必须这样做。"

    马西尼点点头:"是的,先生。"说着走向舱门。

    看到马西尼中校显得疑惑不解,布什解释道:"约翰中校,只有总统才能在南草坪上着陆。"布什坚持着这条原则:美国只能有一个总统,副总统不是总统。

    布什认为:总统与副总统之间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相互尊重,是成就一个成功的副总统的最重要的条件。

    讲求原则是做人做事的一大要素,没有原则性的人,常常会做出一些越位的事情,让人根本无法相信他能担当起重大的社会责任。史蒂文森说过:"为原则斗争容易,为原则而活着难。"人们总是在一些关键时刻找出种种理由放弃原则性,放弃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在关键的时刻是否能够坚持原则,常常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责任心的重要依据。

    美国纽约市一位功成名就的建筑师,至今念念不忘父亲对他的教育,曾感慨地带着人们重温父亲当年教育他的一个情景:

    11岁那年,全家在新罕布什尔湖中岛上的别墅里度假。那里四周临水,景色迷人,是理想的钓鱼之处。

    鲈鱼节开始前的子夜时分,我和父亲扛上钓竿,去过一把钓鱼瘾。鲈鱼在我们那儿只有鲈鱼节才允许钓。坐下后,只见一轮明月,波光粼粼,好一个银色世界。忽然,我觉得鱼竿那一头沉甸甸地被什么东西拖着。父亲要我沉住气,他用赞赏的目光注视我缓慢地把钓线拉回来,我小心翼翼地把那条筋疲力尽的鱼拖出水面:这是一条我们从未见过的硕大无比的鲈鱼!

    父亲点燃了火柴,看了看表,10点,离鲈鱼节开始还有两个小时。他再瞧了瞧鱼,又瞧了瞧我。"你得把它放回去,孩子!"

    "爸爸!"我不解,继而放声大哭。

    "这里还有其他的鱼呀!"

    "可没有这条大。"我继续哭闹,顶起嘴来。

    月光皎洁,湖面上静悄悄的,周围没有其他人和船。这似乎还有一线希望,我停止哭泣,用恳求的目光注视着爸爸。

    父亲不再说话,这清楚地表明他的决定是不容违拗的。无奈,我只得把钩子从鲈鱼的上唇上拿下,慢慢地把它放回黑沉沉的水中,那鱼在水中唿哨一声就消失了。真懊恼,也许我永远也钓不到这么大的一条鲈鱼了。

    那是23年前的往事,如今我是纽约市一位颇有建树的建筑师。是的,这些年来,我确实再也没有见到过像23年前钓到的那条大鲈鱼。那次父亲让我放生的终究不过是一尾鱼,而我却从此学会了自持。那晚,我听从父亲的告诫迈出了光明磊落的第一步。有了这个开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处处严于律己。在建筑设计上我拒绝取巧弄乖,受到同行的赞誉;甚至亲朋好友向我透露股市内情而胜券稳操时,我也婉言谢绝。对工作像对待信仰一般抱有深沉的责任意识,已成为我自己生活的信条和教育孩子的内容。

    "放回去,孩子!"那句当时听来无情的话,如今却亲切地留在我的心坎里。

    在孩子面前,永远要坚持原则。中国有句老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原则是不容商量的事!任何原则问题上的姑息和怂恿,只会让孩子偏离人生的正道,滑向无极的边缘。当孩子犯了原则上的错误时,我们更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放纵下去。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只要有一次我们忽略孩子的原则性错误,孩子会认为已得到默许而继续犯更多的错误。明智的做法,应该及时地让孩子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让生活告诉孩子深刻的道理。

    小杨在百货店玩具柜台工作时遇到过一件让人一生都难以忘记的事情。

    "对不起,您能听一下这孩子的话吗?"

    我被一位30多岁的母亲叫住,有一位小学一年级左右的男孩子紧张地站在母亲身旁。那男孩儿像贝壳一样闭着嘴,眼睛只是向下看。

    他母亲以严厉的语气说:"快点,这位阿姨很忙!"我感到空气骤然紧张起来,到底是什么事呢?我一边猜想着,一边仔细看着这母子俩。这时我发现那男孩儿手中握着什么东西,他那双小手还有点颤抖——那是件当时很受孩子们欢迎的玩具,这种玩具每次进货都被抢购一空,而且被偷走的数量不亚于销售量。

    "怎么了,你说点什么呀!"孩子的母亲很生气,眼眶里满溢着泪水,这时男孩儿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地哭了。

    我的心脏仿佛被猛戳了一下,我又一次面向孩子,我想我必须要听他说句话,我甚至感到这个瞬间可能会左右孩子今后的人生。

    这时,他的手不自然地伸开,被揉搓得破烂的包装中露出了玩具。

    "我没想拿"他费了很大力气才说出这句话。我现在还记得,孩子最后泣不成声地说了一句:"对不起。"母亲那时的表情难以形容,我感到她好像放心地深叹了一口气。

    然后,他母亲干脆地对我说:"请叫你们的负责人来,我来跟他说。"这时,我第一次懂得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和教育子女的不易,我被她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

    "不用了,我收下这玩具钱,这件事就作为我们三个人的秘密吧。孩子明白自己做错了事,这就够了。"

    我只道出了心情的一半,眼泪已夺眶而出,那位母亲几次向我鞠躬道歉的身影,我现在也忘不掉,永远忘不掉。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都感动于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教育孩子没有点"狠心"是不行的,对待原则上的错误倾向更是如此。一个失却原则性的人,是一个难以对他人负责的人,同时是一个不能让人产生信赖感的人。在对待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家长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要给孩子一些暧昧的信号。特别是当孩子犯下一些原则性的错误时,绝不能姑息纵容,否则久而久之,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患,到时"蚁溃大堤",后果不堪设想。

    【把握培养关键点】

    个人失去了原则性,便失去了行事的内在标准。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谈,如果我们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原则性的人,也就失去了内心中一个是非善恶的衡量标准,和良心、道德的准则。这样的孩子,注定不可能成为大器之材,或担当什么重大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让孩子当一次家

    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

    苏霍姆林斯基

    据不久前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上海高中生对家务劳动的疏远程度,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调查表明,高中生近六成起床不叠被子;五成从不倒垃圾,也不扫地;七成不洗碗,不洗衣服;九成从不洗菜做饭。还有部分高中生什么家务也不做,个别人连整理书包都还要家长代劳。

    是现在的孩子真那么懒,不肯做家务劳动吗?其实不然,调查结果出人意料,有82%的高中生表示愿意做家务,36%的学生认为做家务很开心,是一种乐趣,有40%的学生说家长不让做家务,也从不教他们怎么做。

    家长理由是:他还只是个孩子,他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些事等他长大了再学做也不迟。这些家长的一片"苦心",使孩子们不仅不会做家务,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以为别人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却不知道自己也有关心与帮助别人的一份责任。

    独立生活能力差,是当前我国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大多归之于"独生子女"。其实在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家庭也是独生子女,但他们对待子女的态度则与我国的父母很不相同。可见这里还有一个教育的理念问题。

    日本思想家福泽渝吉说过:"教育就是授人独立自尊之道,并开拓躬行实践之法。"

    小时候,是孩子品性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极具可塑性。孩子虽小,却也具有独立的人格,也是家庭中的一员,父母应该适时教育,加以指导,让孩子在家里承担一定的责任,

    有一个善良的小男孩,名叫亨利。他的父亲早已过世,陪伴着他的,只有穷困的母亲和一个两岁大的妹妹。

    他很想能帮上母亲的忙,因为母亲挣的钱总是难以养家糊口。

    一天,亨利帮一位先生找到了他丢失的笔记本,于是这位先生给了他一美元。

    亨利把钱放到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他母亲一直教育他要诚实,绝不能拿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他把这一美元用来买了一个盒子、三把鞋刷和一盒鞋油,接着他来到街角,对每位鞋不太干净的人说:"先生,能让我给您的鞋擦擦油吗!"
    他是那样的彬彬有礼,因此人们很快便都注意到了他,并且也十分乐意让他替鞋擦油。第一天他就挣了50美分。

    当亨利把钱交给母亲的时候,母亲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热泪:"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亨利。我以前不知道怎样才能赚更多的钱来买面包,但是现在我相信我们能够过得更好。"

    从此以后,亨利白天擦鞋,晚上到学校上课。他挣的已足以负担母亲和妹妹的生活了。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家的孩子,由于家境贫困,从小就经历了痛苦和磨难,因而较早地体味到生活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现在,努力创造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能否早日"当家",其实并非只取决于家境,而是看他有没有经受过艰辛的经历。我国古人也指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因此,对家长而言,只有立足于现在,适时地让孩子吃点苦,才能帮助孩子将来早当家。

    在此,我们有一个这样的建议: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适应社会,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与不易,在孩子上小学高年级或初中时,周期性地让孩子当一天(或两三天)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找一个周末,让孩子为第二天的生活与活动安排做一个预算与计划,然后从明天早上起床开始,就由孩子上岗指挥与组织一天的家务与游玩。父母则在孩子指挥下加以配合,需要多少钱,买什么菜,到哪里玩,坐什么车,走哪条路线,均由孩子来筹划。父母要放手、信任,不要干预,即使孩子安排得不是最合适,也不要当即否定,而是等第二天再与他一起总结,先让他自己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再补充。相信孩子对这样的活动定会兴致很高,也会十分用心和负责任,快乐与收获定会出乎你的意料。

    【把握培养关键点】

    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家里承担一定的责任,借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理与承担责任的能力,让孩子在体验、经历各种事物的过程中增加见识并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人格。

    孩子也要有责任心

    独自承担自己的行为的责任,独自承担这些行为的哪怕是最沉重的后果,正是这种素质构成了伟大人格的关键——

    里卡尔达·胡赫

    责任心,总括起来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伟大的代价,即是责任",丘吉尔的名言已为我们指明了培养孩子的方向。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其担当起社会和家庭赋予的责任。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不仅对自己的事情不关心,对别人也不关心;不仅自我奋斗的愿望淡薄,而且推诿推卸、推脱的习惯也甚为顽固。

    孩子对于任何事情做出的处理反映出孩子的受教育品质。许多孩子从来不洗自己的衣物,房间从来都是乱糟糟的;吃了饭,也不晓得帮助家人收拾碗筷;看到家里来了客人,甚至连招呼都不会去打一个;在公共场所,大声地喧闹着从来不会考虑旁人;只要家里人不催促去写作业,便会在电视机前一直呆着;拿到考试卷子,只看看分数而从来不会对错题给予足够的关心当因自己赖床而快要迟到的时候,却吆喝母亲赶紧送他上学;当自己不小心做错了什么事情,却总能找出无数的借口和理由;当家里人一旦没有满足他的一个小小要求便不依不饶,拿回糟糕的成绩单却说谁都有可能犯错;也会因为过失而流眼泪和遗憾的叹息,但事情过了几天就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往往缺乏责任感呢?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难道从小就是如此吗?您不还记得昔日那个可爱的孩子吗,怎么现在是如此的?根本原因也许在于做父母的缺乏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意识。

    责任感的培养是少年儿童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为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养成自治、自理能力。教给孩子责任感,能使他明白:自己的言行会对别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进而明白责任的完成与否对自己的将来有什么作用。

    科尔和普兰特约好,星期六要到普兰特家去一起完成一个工艺的制作。普兰特答应准备好工具和所需材料,科尔负责设计。这件事爸爸妈妈并不知道,到了周五晚上,全家商量周末一起去爬山,再住一个晚上,周日回来。科尔连想都没想,就举手赞成了。科尔回到房间给普兰特打了个电话,告诉他明天要去旅游,周六约定要做的事,周日回来再说。普兰特十分不快,因为他为了这个约会,推掉了其他的活动安排,况且周一还要交作业,周日再做怕来不及。但科尔不愿放弃这次旅游,说等周日回来再说,便挂了电话,同家里人一起去做明天出发的准备。

    过了一段时间,普兰特打来电话,是科尔爸爸接的,听说是找科尔,便交给了儿子。因为听到普兰特的声音中有些不快,爸爸不由留心听他们讲话,虽然不大清楚,但心里有了些想法。等科尔放下电话,爸爸问道:"有什么事不愉快吗?""没有什么,一点小事。""这是我的不是,安排出游前没有问一下你有什么安排,就决定了。你是不是约了普兰特什么事。""噢,本来说明天做工艺作业,后天做也一样。""什么时候交呢?""星期一。""这不大好。一是完成作业是要紧的事,不能随便推移时间;再者普兰特恐怕已经做好了准备,违约不好。你忘了上次你约他来一起做游戏,结果他临时改变了主意,你是多么生气?"科尔犹豫了,妈妈理解他的心情:"这样吧,你明天先去做作业,什么时候做完,我们就什么时候出发,反正也不太远,去了先休息,第二天再玩,好不好?我们遵守约定,才是负责的表现。"

    这里全家人都为科尔做了一点小小的牺牲,但这是值得的,爸爸及全家的支持教会了科尔要对自己的行为、言行负责任,要尊重别人,要懂得约束自己的欲望。要培养孩子的各方面的品质,父母常常是要做出牺牲的,这也是做父母应有的责任。

    责任心,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是今后他对社会、对家庭的价值体现。一般来说,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家长应把握以下几个常用的原则:

    1从自己到他人。不可想像,对自己不能负责的人,何谈对他人负责?因此,家长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从孩子自身抓起,为孩子灌输责任意识,纠正以往不负责任的举动。

    2别让孩子找借口。找借口几乎是人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生活中孩子常常会找出这样那样的理由和借口,来推托自己所做的事情。家长们应及时而理性地纠正孩子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清除滋生"不负责任"的土壤。

    3让孩子承担家庭事务。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名成员,既应该享受其权利,当然也应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包括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父母可通过鼓励、期望、奖惩等方式,督促孩子履行职责,培养责任心。

    4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责任的分量,哪怕只是倒一次垃圾,洗一块手帕,维护一次公共财物的举动,一件表示同情心的事情。孩子积极主动时应给予表扬鼓励,疏忽或漠视时应给予批评和修正。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超越"以自我为中心",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从而强化自己对他人负责,对周围环境负责的责任心。

    5懂得放手。在家庭教育中,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才能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家长越俎代庖是无济于事的。有的家长盼子成材心切,竟代孩子整理书包,帮助检查作业错误,这是一种责任心的"错位"和"越位"。

    6已正方能他正。父母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对孩子来说也是一面镜子。从一定角度来说,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心。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可以培养出很有责任心的孩子?

    【把握培养关键点】

    没有责任心的人,既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也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感情的回报。每位家长都应该格外重视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切不可轻易疏忽。

    让孩子为自己的过错"买单"

    蠢人才会试图为自己的错误辩护——

    卡耐基

    一位哲人曾说,犯错是人的惯常行为之一,错误本身并没有可怕之处,最让人担忧的是,当错误已成事实的时候,我们却选择了逃避,而没能从中学到生活的经验。由此,当孩子犯了错误之时,我们绝不能毫无原则地让步,更不能姑息放任。报纸上曾经登载过这样一件事:

    一个中学生抢了别人的钱,爸爸带着他寻找被抢的小学生,整整找了一个星期。

    事情的起因是,三年级学生李某一天放学后在回家的路上走,两名中学生拦住了他的去路:"喂,借点钱给我们用用。"10岁的李某虽说从来没碰到过这种场面,但也毫不示弱:"我不认识你们,没钱。"其实,那两人早就看到他的裤袋里藏了个鼓鼓的钱包,干脆抢了就跑。这可是李某攒了180天的零用钱,共180元。他哭着喊着去追赶,可哪里还追得上。旁边的大人还以为是小孩在吵架,谁也没当回事。

    一星期后,李某在班主任许老师的护送下,与同学一起排队走出校门。上次抢钱的一名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是,这次他的身边还站着一个大人。大人把李某叫到一边说:"对不起,我儿子不争气,抢了你的钱包。你的180元钱和钱包现在在他同学手里,我马上通知那个同学的家长。"只一刻钟,当时结伴的另一名学生也赶到了,大人让两个孩子一起向李某道歉。

    原来,这名中学生的父亲得知儿子与同学合伙抢了一名小学生的钱包后,寝食不安,仅凭儿子一句"那个学生可能在某某学校读书",他便每天上学放学,带着儿子到那一带的小学逐个认人,终于发现了背着书包排队出来的李某

    这位正直而充满勇气的家长,用另一种方式,一种比惩处更有效的方法,为自己的儿子、为更多的家长上了生动的一课: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千万不要偏袒他们,而是应该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担起责任。躲避责任,只会让孩子留下人生的硬伤,甚至一错再错。生活中,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家长们要把握好分寸,让孩子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不断地完善自己,学会为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负责。有一位年轻人,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对母亲在一件事情上给过他的启悟,很是感慨:

    中学时,我是住校生。每次离家前,母亲总不忘叫我带上一小袋米,因为我所就读的中学要求学生自己带米。

    又是一次返校,因为疲劳,一上车我就昏昏欲睡。突然,一个紧急刹车把我从梦中唤醒。我睁开眼睛,浑浑然间感觉前面有一摊耀眼的白色。定睛一看,我大叫起来——"天啊,我的米!"不知何时,米袋口脱开,米从袋子里滚落下来,摊在地上成一堆白色。当我失声惊叫的时候,一个冷漠的眼神从旁边斜射过来。我看见一张写满不屑的脸,仿佛在告诉我他看到了米滑落的整个过程。刹那间,我的整个肺都要气炸了,他怎么可以这样漠不关心、见死不救?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的人存在!我不知道应该用哪一种方式去让自己平静。我只是蹲在那个年轻人的面前,用双手一捧一捧地把米送回袋子,然后安静地等着下车。

    此后,我一直被一种从未有过的愤怒和惘然所包围。我开始怀疑一些东西,重新审视身边的一切。

    当我又一次回到家里,讲述那天车上的遭遇时,我余怒未消,用最狠毒、最丑恶的字眼来诅咒同车的那个年轻人。我满以为母亲会与我同仇敌忾,声讨这个年轻人的劣行。不料母亲却平静地说:"孩子,你可以觉得委屈,甚至可以埋怨,但你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去承担你自己的责任和过失。作为母亲,我只能希望我的儿子在别人的米袋口松开时,能帮忙系上。"

    这位母亲的语言中充满了智慧,她很平静地告诉了儿子一生做人的道理:凡事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更不要埋怨别人,永远也不要盼望着让别人来为你担当责任。从这位母亲的做法之中,我们可以参悟出培养孩子的心得: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平凡小事中延伸到立身社会、处世做人的准则,经常告诫孩子凡是自己做错的事,自己就要负责任地做好,不能让别人来替你收尾,甚至来承担责任和弥补你的过失。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这样的孩子在进入社会时,才会少一些尴尬,多一分练达。为自己的过错担当责任,孩子在面向广阔的人生天地时,才能赢得别人的信赖,并会有所成就。

    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从此,男孩开始了艰难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25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

    故事中的男孩,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里根成为总统之后,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让孩子担当责任,是对他们最大的奖赏!事实上,只有那些能够勇于为过错"买单"的人,才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高的奖赏。

    【把握培养关键点】

    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正是他们审视和直面自己的好机会,家长们要把握好分寸,千万不要偏袒他们,而是应该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担起责任。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父母若以正面的信念期望孩子能成为什么,将来孩子就会成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与评价经常会在言语及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显现出来。积极正面的期待会使孩子感受到爱与支持,从而充满自信,生气蓬勃;相反的,负面的、消极的评价会使孩子失去信心与发展机会。我们在日常生活应该多给孩子一点积极的心理暗示,无论是一句肯定的言语,还是在关键时刻的鼓励,孩子都会感受到来自心底的力量。经常这样去做,你会看到孩子越来越出色的表现。

    孩子总是朝着你认为的方向发展

    要记住,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

    萧伯纳

    罗伯特·洛西斯在哈佛大学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被试者包括三组学生和三组白鼠。

    他告诉第一组的学生:"你们非常幸运,你们将训练一组聪明的白鼠,这些白鼠已经经过智力训练且非常聪明了。"

    他又告诉第二组的学生:"你们的白鼠是一般的白鼠,不很聪明,也不太笨。它们最终将走出迷宫,但不能对它们有过高的期望。因为它们仅有一般的能力和智力,所以它们的成绩仅为一般。"

    最后,他告诉第三组的学生说:"这些白鼠确实很笨,如果它们走到了迷宫的终点,也纯属偶然。它们是名副其实的白痴,自然它们的成绩也将很不理想。"

    后来学生们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进行了为期六周的实验。结果表明,白鼠的成绩,第一组最好,第二组中等,第三组最差。

    有趣的是,被试的白鼠实际上都是从一般白鼠中抽样并随机分组的。实验之初,三组白鼠在智力上并无显著差异。

    那么为何会产生如此不同的实验结果呢?显然是由于实施实验的三组学生对白鼠具有不同的期待值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实验结果。简而言之,由于学生对白鼠具有不同的偏见,便产生了不同的态度,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它们,正是由于不同的对待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上述实验后来又在以学生为对象的实验中得到证实。

    该实验是由两位水平相当的教师分别给两组学生教授相同的内容。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位教师被告知:"你很幸运,你的学生天资聪颖。然而,值得提醒的是,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试图捉弄你。他们中有的人很懒,并将要求你少布置作业。别听他们的话,只要你给他们布置作业,他们就能完成。你也不必担心题目太难。如果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倾注着真诚的爱,他们将可能解决最棘手的问题。"

    另一位教师则被告知:"你的学生智力一般,他们既不太聪明也不太笨,他们具有一般的智商和能力,所以我们期待着一般的结果。"

    在该学年年底,实验结果表明,"聪明"组学生比"一般"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整整领先了一年。

    其实,在被试者中根本没有所谓"聪明"的学生,两组被试的全都是一般学生,唯的一区别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不同,导致了对他们的期望心理也不同,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其中一位教师把这些一般的学生看作是天才儿童,因而就作为天才儿童来施教,并期望他们像天才儿童一样出色地完成作业。正是这种特殊的对待方式,使得一般学生有了突出的进步。

    萧伯纳在他90岁寿辰时曾说过:"要记住,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这种期待心理,浅显的理解便是"心理暗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父母若以正面的信念期望孩子能成为什么,将来孩子就会成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与评价经常会在言语及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显现出来。

    特别是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常常怀疑自己能力的时候。如果得到的心理暗示是积极的,他就会增强自信心,反之就会更加自卑。有的家长经常骂自己的孩子"笨蛋"、"狗屁不是",那么当这个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会想起这句话,从而怀疑自己,破罐子破摔了。如果听到的是鼓励和表扬,他自己就会相信我能行,就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被关在少管所15岁的刘蒙,原在家就是个十分顽皮的孩子,常常受到父亲的打骂,在班里常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狠狠地批评、讽刺、嘲笑。慢慢地他开始处处与老师对着干,不久就被校长在全校点名批评,回家后再次被父母打骂,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最后沦为罪犯。孩子难免有错,家长只会打他,学校老师总是批评他,这孩子会怎样呢?他得不到鼓励和支持,他消极到了极点,他觉得无助、永远不能重新再来过;他不知羞耻、犯罪为何物,他什么都敢做。

    我们在日常生活应该多给孩子一点积极的心理暗示,无论是一句肯定的言语,还是在关键时刻的大力支持,孩子都会感受到来自心底的力量。经常这样去做,你会看到孩子越来越出色的表现。

    美国的罗杰·罗尔斯是纽约第53任州长,也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漠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在这儿出生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不仅考入了大学,而且成了州长。

    在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到会的记者提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是什么把你推向州长宝座的?面对300多名记者,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未提,他仅说了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皮尔·保罗。后来人们才知道,皮尔·保罗是他小学的一位校长。

    196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是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走进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海明威等"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不与老师合作,他们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皮尔·保罗想了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可是没有一个是有效的。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在他上课的时候就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他用这个办法来鼓励学生。

    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近讲台时,皮尔·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使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着实出乎他的预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自信。在以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真的成了州长。

    法国有句谚语说:"自以为是鼠辈的人定被他人轻视、欺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暗示"给人带来的影响。经常性地给孩子一些积极而正面的"心理暗示",孩子一旦沐浴在自信的光晕之中,将产生无比巨大的推动力,一步步向更高的人生台阶迈进。

    【把握培养关键点】

    积极正面的期待会使孩子感受到爱与支持,从而充满自信,生气蓬勃;相反的,负面的、消极的评价会使孩子失去信心与发展机会。

    鼓励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有时候,及时有力的鼓励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托马斯

    鼓励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自然需求。谁能总是受着批评、指责、埋怨仍保持喜气洋洋、斗志昂扬呢?孩子幼小的心灵更需要鼓励,鼓励能使孩子信心高涨,更加努力。

    一个小男孩因为长得又矮又瘦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外,而且,他永远穿着一件又灰又旧且不合身的衣服。

    小男孩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泪,他想:我为什么不能去唱歌呢?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

    想着想着,小男孩就低声地唱了起来,他唱了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了为止。

    "唱得真好!"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谢谢你,小朋友,你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小男孩惊呆了!

    说话的是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他说完后就走了。

    小男孩第二天再去时,那老人还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满脸慈祥地看着他微笑。

    于是小男孩唱起来,老人聚精会神地听着,一副陶醉其中的表情。最后他大声喝彩,说:"谢谢你,小朋友,你唱得太棒了!"说完,他仍独自走了。

    这样过去了许多年,小男孩成了本城有名的歌手。但他忘不了公园靠椅上那个慈祥的老人,于是他特意回公园找老人,那儿只有一张小小的孤独的靠椅。后来他才知道,老人早就死了。

    "他是个聋子,都聋20年了。"一个知情人告诉他。

    每一次鼓励都是给孩子创造一次机遇,孩子需要鼓励,需要信心,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进步。威廉·詹姆斯也曾经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事实也的确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只狗会在打骂中学会站立;没有一个孩子会在批评中产生学习的兴趣;没有一对情侣会在相互的指责中增加彼此的爱意;也没有一对朋友会在嘲笑中增进彼此的友谊。

    因此,学会由衷地鼓励自己的孩子是十分重要的。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营造一个轻松的成长氛围。越是在自卑或不如意的时候,孩子越需要鼓励和欣赏。过火的指责和粗心的淡忘,都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人人都需要鼓励!鼓励是一杯心灵的安慰,鼓励是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鼓励是对孩子真挚的爱,鼓励还是一种执著的肯定。孩子在鼓励的支撑下,会一点点地做到最好。曾几何时,记得一位作家写到这样一件事,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鼓励在孩子心中的重要。而作家笔下所写的一位母亲,其执著地鼓励孩子的精神为我们每个人做出了榜样。在探讨"鼓励"这个教育方法的最后,我们不妨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来品味作家笔触中流淌的文字,及发生在亲子间的情感:

    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我看见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打弹弓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

    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

    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她朝着孩子的方向望了一下,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我怔住了。

    半晌,我喃喃地说:"噢"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对不起!但为什么?"

    "呃"我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我沉默了。

    过了很久,那男孩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点,打一弹,再转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他只知道大致方向啊!

    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皮条发出的"噼啦"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又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

    "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犹豫了一下,对他们说"再见",便转身往回走。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面对一个盲童,这位母亲依然如此执著,如此忘我。那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对这位母亲来说,该是多大的慰藉啊。让我们鼓励孩子吧,鼓励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把握培养关键点】

    没有一个孩子会在批评中产生学习的兴趣,越是在自卑或不如意的时候,孩子越需要鼓励和欣赏。学会由衷地鼓励自己的孩子是十分重要的,孩子们在鼓励的支撑下,会一点点地做到最好。

    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他比别人差

    鞭挞或呵斥是应该谨慎地避免的。它只是弥缝了目前,使伤口结上一层皮膜,对于痛楚的核心仍然没有触到。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

    洛克

    "别人行,你为什么就不行?"这是许多家长训孩子的口头禅。某女士一说起儿子的学习就特别激动:"我们做父母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心只想孩子好好读书,可他就是不争气。我姐姐的孩子比他还小1岁,学习从来就没让父母操过心!我横看竖看,我们的孩子不比别人差啊,别人行,他为什么不行?"

    不少父母老想给孩子树立榜样,拿自家孩子的不足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这是一种盲目的教育心态,父母的这种教育方法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自于成人的评价,而这种肯定式的评价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亦是尤为重要的。父母总是强调孩子比别人差会使孩子经常自我否定,当孩子遇到困难就会恐慌、退缩,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家长要学会欣赏孩子,不要总是拿自家的孩子与别人比较,孩子之间是无法比较的。每个孩子都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以前既没有像他们一样的人,以后也不会有。由此,我们要让孩子保持自己的本色!不论好坏,你都要鼓励孩子在生命的交响乐中演奏属于自己的乐章。这是最大化孩子潜能的重要通道,也是最大化孩子自信的源泉,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做你自己!这是美国作曲家欧文·柏林给后期的作曲家乔治·格希文的忠告。

    柏林与格希文第一次会面时,已声誉卓越,而格希文却只是个默默无名的年轻作曲家。柏林很欣赏格希文的才华,以格希文所能赚的三倍薪水请他做音乐秘书。可是柏林也劝告格希文:"不要接受这份工作,如果你接受了,最多只能成为个欧文·柏林第二。要是你能坚持下去,有一天,你会成为第一流的格希文。"格希文接受了忠告,并渐渐成为当代极有贡献的美国作曲家,具有了自信的成功资本。

    "做你自己",这四个字里该包含着多少深刻的道理啊。一个人如果丢失了自己,便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一个成熟的人,必定是一个秉持本色的人,同时也会是一个自信的人。当一个人懂得珍惜自己的价值,明白自己来到人世的使命时,他的心中必定会永驻自信。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里的小男孩,常常自卑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总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地发现有不少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愈出愈高。回到院里,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把石头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想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钱来买这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由于男孩坚决不卖,这石头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问院长为什么会这样。

    院长没有笑,望着孩子慢慢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竟被传为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故事的寓意再明白不过,每一个人都无权去轻视自己,自信是天赋的使命。当孩子陷入自卑和悲观之中时,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坚信自己的价值,活出自己最佳的状态。保持本色是自信的源泉,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的价值",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起充分的自信。

    美国著名心理医生基恩博士常跟病人讲起的一件事,再一次说明了保持孩子本色、激发孩子自信心是何等的重要。

    一天,几个白人小孩正在公园里玩。这时,一位卖气球的老人推着货车进了公园。白人小孩一窝蜂地跑了上去,每人买了一个气球,兴高采烈地追逐着放飞的气球跑开了。白人小孩的身影消失后,只剩下一个黑人小孩,他怯生生地走到老人的货车旁,用略带恳求的语气问道:"您能卖给我一个气球吗?""当然可以,"老人慈祥地打量了他一下,温和地说,"你想要什么颜色的?"他鼓起勇气说:"我要一个黑色的。"脸上写满沧桑的老人惊诧地看了看这个黑人小孩子,立即递给了他一个黑色的气球。他开心地接过气球,小手一松,气球在微风中冉冉升起。老人一边看着上升的气球,一边用手轻轻地拍了拍基恩的后脑勺说:"记住,气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形状,而是气球内充满了氢气;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出身,关键是你能否坚持自己的'颜色',让心中时刻充满自信。"

    老人的话,改变了那个黑人小孩的一生。而那个孩子便是基恩博士自己。

    自信就是孩子一生走向成功的"氢气",本色是属于每个人独特的"颜色"。一个孩子能否成为栋梁之材,和他是"黑色"还是"白色"并没有太多的关系,坚持自己的"本色"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要事事把孩子与别人比较,要让孩子保留自我,让他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只要受到爱护,他就能面临别人的讥讽、打击,而不需改变自己迁就别人。

    【把握培养关键点】

    家长要学会欣赏孩子,不要拿自家孩子的不足与别人的长处相比,因为这种教育方法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批评孩子要讲究技巧

    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但是鼓励法也不可用得太滥,一滥恐失其效用;刺激法若用得其当,也是很好,不过只可偶一为之而已——

    陈鹤琴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他们由于不成熟、自我约束力差、自我纠错能力差,所以在成长过程中不但错误百出,而且经常是在犯同样的错误。作为成年人的家长最感到头疼的是:"孩子怎么没记性?""为什么屡教不改?"于是频繁批评,意图把孩子"骂"醒。但是不管你是苦口婆心地骂,言词激烈地骂,还是语重心长地骂,这种带有批评成分的教育效果都不十分理想。尤其是针对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他们的逆反心理作祟,容易与父母形成对立局面,那么这时候的批评不但无效反而要适得其反了。如果再碰上一个破罐破摔的孩子,被批评烦了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老教育家孙敬修先生有一次看见几个孩子在摇一棵小树,孙老并没有上前大声训斥。沉思片刻后,他走过去把耳朵贴在小树上,孩子们看见觉得很奇怪,好奇地问孙老在做什么?孙老态度严肃,用十分痛惜的语气对孩子们说:"你们听,小树在哭呢!因为你们快把它的命根摇断了!"孩子们听了,羞得满脸通红,一个个惭愧地低下了头。而后,孙老和孩子们一起给小树培土、浇水。从那以后,这些孩子不但不再摇树,还成了护树"小卫士"。

    孙老在这里是采用"良性刺激"的方法,把准儿童心理,用极富童趣的话语使孩子从心底里感知犯错、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在批评孩子时,最忌讳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伤人心的话。所以,不管孩子犯了多么不该犯的错误,在批评孩子之前,父母都要平息一下自己的情绪。一般来说,当孩子犯了错误后,往往心里已经产生了愧疚。所以,父母在批评时,没必要一遍一遍诉说自己多么痛心,这种做法无异于在孩子心灵的伤口上撒盐。对于已经具备是非判断能力的中学生而言,批评只要点到为止,就会使孩子记忆深刻。如果过度批评,不但不会加深孩子的印象,相反还会使孩子更加反感。

    没有人喜欢被人批评,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尽可能采用积极的批评方式,给批评穿一件表扬的外衣。

    已经上高二的小斌仍然"玩"性不改,每周六都要玩一会儿电子游戏。说是"一会儿",实际上却是好几个小时。因为他每次都要打一局,而一局至少得打过好几关,有时甚至能从头打到尾,这样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有时母亲看不过,便吼他:"别玩了!快去写作业。"他往往会以"只差一点就过关了"为理由,再拖半个小时。

    为了帮助儿子改掉贪玩的坏毛病,母亲想了个好办法。又一个周末,母亲约了自己的几个朋友聊天,并让小斌服务。就在小斌为阿姨削苹果的时候,母亲提起了如何对待孩子贪玩的话题。几位朋友都有十七八岁的孩子,所以都有话说。其中一位说:"我儿子已经上高三了,还整天惦记着玩,家里看得紧,他就到游戏厅、网吧玩,我都快愁死了。"小斌在旁边很紧张,生怕母亲揭自己的底。

    小斌的妈妈接过话茬说:"你越管得紧,他越不听话。我就从来不管小斌,每周他都可以玩一个小时的游戏,而且很守时,说一个小时,就一个小时。"说着,看了看表,然后对小斌说:"儿子,到了玩游戏的时间了吧?去吧,玩一个小时就停。"

    那天,小斌很自觉地在游戏机旁放了一个闹钟提醒自己,一个小时后,干干脆脆地退出了游戏。以后,不管母亲在不在旁边,小斌都只玩一小时,到了时间就立刻停止,再也不用母亲费心了。

    小斌妈妈很讲究批评的艺术,她的做法很值得父母们学习。然而,很多父母在批评孩子时,难以做到心平气和。于是,这样的话不绝于耳:"都这么大了还不懂事!""就知道玩,这么大了还让我操心!""好的没学会,就学会打架了,你是不是想把我气死?"可想而知,这些话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心灵感受。当孩子犯有过错时,家长往往一味责备孩子,甚至打孩子,一点不讲批评技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那么,家长批评孩子时,应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1把声音放低。通常我们批评孩子时总是声色俱厉,如临大敌,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我们不如换一副表情,比如我们可以用凝重、严肃的表情来显示我们对待孩子的错误的态度,语调也大可不必高八度,相反可以比平常的声音更低沉一些。"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2使用沉默。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3使用暗示。孩子犯有过失,如果家长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家长的用意,愿意接受家长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4批评孩子要言简意赅。有的家长批评孩子时唠唠叨叨说个不停,却说不到要点上,尽说一些废话和孩子反感的话,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于是索性左耳进右耳出。所以批评的话不在多,要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5批评孩子要适时适度。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家长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6批评孩子一定要就事论事。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把过去的事情扯出来,家长常犯的毛病就是喜欢秋后算总账。孩子本来有几件事情做错了,当时父母心情好,就不管不说,等到后来孩子的举动越来越不像话,这才开始发火,而且把已经过去了的事情重新提起,这样做只会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

    7批评孩子千万不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特别是那些有辱人格的语言绝不能使用,批评孩子的场合也要有所选择,尽量不要当着外人或孩子朋友的面批评孩子。场合不对,本来孩子可以接受的意见也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如果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他们甚至会做出某些难以预料的举动,让父母十分尴尬,下不了台。

    8批评与表扬相结合。平时要本着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该表扬的时候表扬,该批评的时候批评,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公正的,如果只批评不表扬,孩子会因你只看到他的缺点看不到他的优点而不满,从而不愿意接受批评。

    总之,父母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朋友般的做法,通过谈心、启发、聊天等方式,用委婉的口气指出孩子的不足,用商谈的口气消除孩子的对抗心理,与孩子一起共同分析错误,允许孩子申辩,及时澄清问题真相。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真正感觉到自己在人格上和父母一样平等,而且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消涂彼此间的隔膜,收到积极良好的教育效果。

    【把握培养关键点】

    没有人喜欢被人批评,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是如此。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掌握批评的艺术。
    孩子不需要知道

    现在的孩子往往考虑自己多,关心父母少。有的甚至认为父母为孩子付出、牺牲是天经地义的,不把父母的辛劳记在心上,不懂得体恤、关心、照顾父母。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你都为他做了些什么,在对孩子付出时绝对不能当无名英雄。从小告诉他,没有谁是应该为他做什么的,也没有什么是必须为他做的,无论是谁,为他做了什么,都应该知道感激;绝对不能让他感觉父母为他做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的。

    让孩子知道你为他做了什么

    教会孩子回报,这是父母育儿职责中不能漏掉的一课,也是孩子日后被社会接纳的基础——

    佚名

    经常有家长反映现在的孩子缺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思想和行动。他们往往享受和分享物质多,替父母分忧解难少;考虑自己多,关心父母少;对父母不满足多,对已有的现状满足少。有的甚至认为"父母生我,就有义务养我",认为父母为孩子付出、牺牲是义不容辞,天经地义的,而并不把父母的辛劳记在心上,不懂得体恤、关心、照顾父母。不仅如此,有些蛮横的子女甚至毒打、虐待父母,把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老父老母弃置街头,不闻不问。《新华每日电讯》一篇"儿子在大学里怎么没学到良心"的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现摘录如下:

    "我是一位63岁的农民,今天我给你们写信,是想说说我的家事。虽说家丑不可外扬,但这些事憋在心里好长时间了,最近总感到心口疼。"

    "我儿子是一名大学生,也是我们家五代人唯一考出的大学生,这是我老两口的骄傲啊!但因为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我们也伤透了心。"

    "记得儿子刚考上大学时,我去学校送他。下了火车后,我扛着笨重的行李走在前,儿子跟在后。本来就因为坐了一夜的火车,再加上了点年纪,刚到学校门口,就被大门前一根铁条绊倒了。我重重地摔倒在地上,行李扔出了老远,一只鞋也甩掉了。儿子向四周看了看,像怕什么似的拉住我的胳膊猛地用力拽了一下说:'干什么啊,丢不丢人!'尽管我的双腿摔得很痛,但还是得很快爬起来,捡起鞋穿上继续去背行李。把儿子安顿好后,我忙着又是挂蚊帐,又是买日用品,这一切似乎在儿子眼里都是天经地义的。"

    "第一学期儿子一共来了3次电话,每次都是要钱。我和老伴种着3亩地,抽空我就到村里的砖厂去做苦工。开始人家说我老,不肯收,我几乎给人家跪下了,人家可怜我才让干的。小闺女16岁了,初中毕业后上不起学给人家当了保姆,挣上的钱交给我后,我一分舍不得用,全寄给了儿子。甚至有一段时间老伴的眼红肿得厉害,疼得一个劲流泪,都舍不得花钱买一瓶眼药水啊!"

    "为了能多挣点钱,老伴又在村子里找了一份看孩子的差事。给人家抱一天孩子只挣5元钱,没日没夜的。去年冬天,儿子电话打得特别勤,每次都是要钱。我寄了4次有6000多元,我不知道现在上学就得这么多钱。后来才听村里去打工的一个小伙子回来说,他见到我儿子了,正谈着恋爱,很潇洒。说真的,我和老伴听了后不知是该气还是该高兴。然而最可气的是今年过年儿子回来时,那不争气的东西,居然偷改了学校的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只是在报上看到过这事,没想到会发生在我身上。如今好几个月过去了,我一想起这事就心痛,整夜睡不着觉。我不明白我们亲手抚养大的儿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不知他们在大学里除学习文化外,还能否学到要有良心?"

    动物尚有反哺之情,这些长大了的孩子,为何会有如此令人发指的行为?孩子变成这样,做父母的不能说没有责任。文章中这个孩子,在家里肯定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凡事不论大小都离不开父母,从文章中这位父亲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一斑。他过着舒适的生活,但是却不懂得这种生活来之不易,不了解父母的辛勤劳动,更不理解父母的爱心。这样的孩子往往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缺乏同情心,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当的。他们在感情上很容易同父母发生对立,甚至出现偏差行为,父母的一片爱心换来的是痛苦和悲伤。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你都为他做了些什么。孩子很多时候是不知道父母为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的,干净的衣服、可口的食物,对他们来说就像是天上理所当然掉下来的。

    当你让孩子明白父母到底都为他做了些什么,你绝对会感慨,了解了事实后的孩子长大了。

    【把握培养关键点】

    父母在对孩子付出时不能当无名英雄,从小告诉他,没有谁是应该为他做什么的,也没有什么是必须为他做的。无论是谁,为他做了什么,都应该知道感激;绝对不能让他感觉父母为他做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的。无论如何,让他知道父母的辛劳和爱他的心,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知恩图报。

    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

    从长远利益考虑,让孩子从小适度地知道一点忧愁,品尝一点磨难,并非坏事,这对培养孩子的承受力和意志,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或许更有好处——

    东方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要让孩子了解点家情,让他知道你在做什么样的工作,从而学会体谅大人持家的不易。现在的社会,由于企业经济的不景气,父母下岗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父母就更应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甚至是经济情况,让他知道父母工作的艰辛。即使你是一个清洁工,也应该明明白白告诉你的孩子,不必有任何的自卑,不必怕孩子知道了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有必要的话,做父母的还可以带自己的孩子去看看自己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情况,让孩子亲眼目睹你工作的辛苦与劳累,告诉孩子这样做一天可以赚多少钱,让孩子更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这不是一次活生生的教育吗?

    现实中有些父母尽管自身有许多生活艰辛和身体病痛,但他们总是竭力在孩子面前掩饰,错以为这是爱孩子,却不知在害了孩子。生活中有苦才有乐,家长不要刻意去掩饰生活的另一面,而应让孩子从小学会分担你的痛苦艰辛,理解生活的不易,长大后他才会珍惜眼前的生活,才会以真诚之心关爱别人。

    孙小玲今年12岁,是小营办事处大孙村孙洪田、董秀兰夫妇12年前抱养的一个女儿。就在抱养孙小玲两年之后,65岁的孙洪田便相继得了肺炎、肺心病、心脏病、脑血栓等多种疾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已经有10年的时间没有迈出自家的大门,常年靠药物来维持生命。由于孙洪田失去了劳动能力,家中的7亩责任田退掉了6亩,只留下1亩地由孙小玲和母亲耕种。孙小玲的母亲董秀兰今年已经71岁,并患有脑血栓和胃炎,12岁的孙小玲是家中最棒的劳力和顶梁柱,两年前只有10岁的孙小玲便挑起了支撑这个家的重担。

    孙小玲家的收入主要来自她耕种的1亩地和她养的18只鸡下蛋卖的钱。另外,董秀兰与孙小玲母子俩捡破烂也是这个家庭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由于董秀兰年龄大了,走不远,每次捡到的只是一些农药瓶、塑料布,一个月下来还卖不了20块钱。平常家里吃的菜基本上是靠孙小玲放学后在村内集市上捡来的菜叶子。为了能省一点钱让孙小玲上学,孙洪田现在吃的药基本上全是董秀兰老人自己拿着样品到田地里去挖,实在挖不到的才到药店里买一点。

    无论生活多难,孙洪田、董秀兰夫妇还是让孙小玲和村里的其他小伙伴一样按时上了小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别看孙小玲只有12岁,但是地里种、收、管理,孙小玲样样在行。耕地家中没有牛,她就用小铁锨翻;锄地拿不动锄头,她就用镰;家里没有钱买肥料,她就去拾粪。为了做到干活学习两不误,孙小玲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床开始做作业,做完作业再到2里外的地方用脚蹬三轮车拉水,然后做饭、喂鸡、给父亲熬草药,再去上学,放学后再到地里干活或者去捡破烂、拾菜叶子。"我们这个家能维持下来,多亏了这个孩子,都12岁了还连个雪糕也没吃过!人家这么大的孩子到处跑着玩的时候,她还要考虑怎样让我们俩吃饱。"提起这些事孙洪田已经泣不成声。"这些事都不该是一个12岁的孩子该干的事啊!"

    孙小玲很聪明,学习成绩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名列前茅,用班主任赵树锋的话说"从未下过前三名"。无论学习多忙、地里的活多累,孙小玲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
    和同龄的孩子相比,孙小玲显得多么成熟懂事。虽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可是我们不能不承认,明白生活的不易的孩子更懂事,跟父母更贴心,对日后的生活更能应对自如。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艰辛的。作为家长,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应该把实际情况实实在在地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明白生活的艰辛。让孩子直接面对,和家长共同承担起家庭生活的艰辛。要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告诉孩子,生活就是这样,它既会造就幸福,也会带来痛苦。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唯有直面人生,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命运,创造美好的未来。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小懂得这些,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关心和爱护。

    【把握培养关键点】

    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生活的艰辛。孩子并不会因为家庭的困境而放弃努力学习,相反,大多数孩子当得知学习的费用来之不易时,会更加发奋地读书,努力比同龄人学得更加出色。

    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正确的教育是我们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苦痛、辛酸,是我们对其他的人们和整个国家的罪过——

    马卡连柯

    中国可以说是个讲仁爱、懂感恩的国度。老祖宗经常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作家王跃文说:"做个中国人,特别在古代,一辈子都在感恩:从皇恩、养育之恩到知遇之恩,等等,真是感不尽的恩。"然而到现在,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知道感恩的人太少了,尤其是孩子!可是为什么孩子不知道感恩,做父母的有没有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知心姐姐"卢勤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

    一个中学生为了感激父母十多年来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有一天晚上在父母都回家休息的时候,他给父母每人都沏了一杯茶,然后送到了客厅里。谁知他的父亲竟然说:"你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什么好心!你以为你想看电视我们不知道,你只要能搞好学习比什么都强,比做什么都令我们高兴!"气得这位中学生发誓:以后再给父母倒茶就不是人。

    这件事给我们启示就是,要在乎孩子的爱,接纳孩子的爱,知道让孩子感恩。正是因为缺少这方面的习惯,无论我们的家长怎样为孩子操劳,孩子总认为是应该的,天经地义的,并不为之感动,充满感激。

    教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让孩子从感谢父母开始。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是来自父母那最简单的衣食、最质朴的关怀,也无不倾注了父母对他们的辛劳和热爱,这种爱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孩子才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感激父母,热爱父母。

    丰丰的爸爸,从丰丰上幼儿园开始,他就让孩子学会记日记,专门记生活中那些点滴的美好的事情。

    例如,丰丰的日记中总会出现这样类似的记录:"我的爸爸有一双勤劳的手,他每天都起早带晚地辛苦工作着。"

    "今天,妈妈为我织漂亮的新毛衣,她的手都累酸了,妈妈多疼我啊。"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奶奶家,奶奶给我做了好多好吃的东西,并夸我很懂事。"

    这些简单的话语无不体现出孩子对家人的感激之情。

    现在丰丰已经上了初三,在学校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家里很体贴父母,总是抢着帮父母做家务。在好多孩子很自私的今天,丰丰遇事时能同时为别人去着想,凡认识他的人无不夸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丰丰父亲的家庭教育无疑是成功的。孩子已经从最初感激父母开始,学会了感激老师,感激同学,感激生活。回想那些误入歧途的孩子,除了因种种客观因素,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些孩子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去努力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好事物,以致在黑暗中越陷越深。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具有现实意义,让孩子学会感恩,这将有助于孩子好的品格的形成,使孩子一生都受益无穷。

    下面且让我们看看哪几种方法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1做人不能忘恩。你可以给孩子讲讲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小鹿,它为了逃避猎人的追赶,躲进了附近一个葡萄园。当猎人刚刚从它旁边走过,它就开始大吃起葡萄叶子来。猎人发现葡萄园的叶子在微微颤动,他们猜想:"这叶子下面会不会有只野兽呢?"于是猎人就开了一枪,结果可想而知,鹿被打中了。鹿在临死的时候说:"我活该倒霉!因为我吃掉的,恰恰是那些救过我命的葡萄叶子。"然后告诉孩子做人不能忘恩负义的道理。另外,可鼓励孩子学会说出自己最感谢的人和事,家长在一旁表示欣赏和赞扬。

    2感恩孝为先。"感恩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在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感恩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孝敬父母的美德渐而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尽的众生。反之,如果反过来,完全不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过问父母的生活,不关心他们的健康,则又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化和绝对化。

    培养孩子的孝心,必须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孝心就是一种感恩的心,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还要让孩子们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让他们知道怎样做才算是有孝心。真正有孝心的孩子,懂礼貌,责己严,为父母分忧解难。为了明理,做父母的可以多给孩子讲些古今故事,让孩子通过形象去理解。

    3让孩子体会爱。圣雄甘地说:"被爱心箭射过的人,才能领会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的。父亲对我所采用的方式,正是用爱的箭射入我的心坎,使我体会到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我下决心一定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光明磊落地活下去。"教孩子体味爱的过程也是教孩子学会感恩的过程。当你喂孩子美食时,不妨说:"好香,给妈妈尝尝好吗?"通常孩子会举起小勺递过来,你会对他表示赞许。如果孩子冷,你不妨问问他:"爸爸是不是也冷?"在给孩子添加衣服时,问问他:"爸爸衣服在哪里?""妈妈穿哪件?"这么做既可以教他日常知识,又启发了他的爱心。

    4让孩子在对比的感悟中学会感恩。

    一位富有的父亲带着小儿子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么生活的。在农场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待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么样?"

    "好极了!"

    "这回你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

    "是的?"

    "有何感想?"

    儿子回答:"咱家有一条狗,我发现他们家里却有四条狗;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我们的花园里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还有,我们的院子只有前院那么一点儿,可他们的院子却有整个农场那么大!"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接着儿子又说道:"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

    不言而喻,学会逆向思考问题的孩子,一定是懂得感恩的孩子。在家教时,多从逆向的角度引导孩子思考问题,有助于孩子学会感恩。

    5我爱你,妈妈。母爱是大地,大地哺育了生命,滋养了万物,给予世界以真爱。孩子心中爱的种子正是母亲播撒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孩子,又用爱心呵护着孩子成长。

    作为孩子任何时候都要懂得尊敬妈妈,她们生我们、养我们,而且在任何时候都全力支持我们。做孩子的只有时刻尊敬她们,像爱你自己一样爱你的妈妈,好好保护她,才不会辜负母亲对孩子的养育之恩。

    在北京电视台的一个节目中,主角是个11岁的男孩,他9岁时离家出走,在外面流浪了三年。

    主持人问他:"你在外面流浪时最想谁?"

    男孩说:"最想我妈妈。"

    "你怎么想的?"

    "我想如果我有了钱,一定买辆汽车,把我妈接出来看看。"

    男孩子为什么那么想他妈妈呢?无意中他讲了一件事。

    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家的母猫难产。小猫死在了猫妈妈的肚子里,妈妈让他帮助母猫把小死猫拽出来。

    "当时那只母猫悲惨地叫着,"男孩说,"每拽出一只小猫,那母猫就使劲地叫,有一只小猫身子拽出来了,头还留在肚子里。就在母猫惨叫的时候,我妈说了一句话:'生你的时候也这么难!我这才知道,我妈真不容易呀!'说到这儿,男孩大声地哭了。男孩的妈妈也哭了。

    生命是可贵的,而孕育生命的母亲更是伟大的。让孩子学会感恩,给孩子讲讲出生的故事,要让他思考自己是怎么长大的?该如何去回报给予他生命的人?让他懂得去爱自己的妈妈。谁都渴望亲情,亲情的教育就蕴藏于生活的点滴之中。

    【把握培养关键点】

    感恩之心的培育,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着手。每晚睡觉之前,你不妨花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去想一想,今天有什么让孩子感激的事,比如父亲的一句叮咛,母亲的一顿早餐,邻居的一个致意,同学的善意帮助,老师讲课时忙碌的一个身影,这些都是生命中爱的体现,都值得孩子去珍惜。

    向孩子"索要"关爱

    一个会爱父母的人,将来才会更好地去爱别人,爱生活,爱这个世界——

    赵静波

    不懂得爱父母的孩子很难学会爱别人,这一点尤其值得家长重视。因为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也逐渐增加,这些孩子只懂得无止境地索取、接受父母、他人的爱,却吝啬得不肯付出一点。

    一位妈妈给3岁的儿子买了盒新鲜的点心。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爸爸走过来说:"什么好吃的?让我尝一尝。"儿子按住盒子盖大叫:"不给,不给。""小东西,别这么自私,给一块。"爸爸故意从盒中抢了一块点心咬了一口。结果儿子大哭起来,非要爸爸吐出来不可。妈妈连忙跑过来哄着:"宝贝别哭了。都是爸爸不好,咱们打爸爸。"儿子大叫着:"坏爸爸!坏爸爸!"最后在爸爸连声的"认罪"中,儿子才破涕为笑。

    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其实一岁前的婴儿就有情感反应,别人哭他会随着一起哭;一两岁的幼儿看到别人哭,就会拿自己喜欢的玩具去安慰,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有了想减轻别人痛苦的本能,这是爱心先天的自然流露。可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他们的爱心就会逐渐消失。有一对父母在这方面的做法希望能对家长们有所启发:

    一鸣的父母为了培养一鸣的良好品格,让一鸣从小就关心父母,不小气、不自私,每次吃东西父母都要他和父母分着吃。有一次,一个朋友从外地带来了一筐橙子,父母要求一鸣每次吃橙子都要拿出三个,最大的两个给父母,小的留给自己。开始一鸣每次都做到了,可是,当筐里只剩下三个橙子时,一鸣却舍不得了。这时爸妈就告诉一鸣:越是好的东西少的时候越能考验人,这时,你能想到把好的、大的橙子给长辈,才是真正的好孩子,要求一鸣继续坚持以前的做法。最后,一鸣是一边哭着一边把大的橙子分给父母,而且眼泪汪汪地望着父母,希望他们不要把橙子吃下去。这时,妈妈给爸爸使了个眼色,一瓣一瓣地把橙子吃掉了。两个橙子到底是什么味儿,谁都没吃出来,因为他们也"心疼"。但从这以后,一鸣遇事总是先想到爸妈,逐渐养成了关心父母的习惯。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得到了太多的关注与爱,可是很多家长却常忽视孩子的爱心教育。爱心是要父母精心培育的。有一位母亲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我常跟儿子说的一句话就是:有儿子真好!儿子小时候长得比较胖,刚学会走路时,我抱他上楼梯就很困难,所以我就有意识让他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要让他知道,在家里爸妈的想法也非常重要,做事情要学会为别人着想。在关键时候要充分发挥他在家里的作用。比如,每次回家,都要让他力所能及帮我拎一点东西,让他知道,妈妈一个人拿着很累,需要他帮忙,而且他也应该帮妈妈。有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告诉他,要体谅一下妈妈,不要让妈妈烦,妈妈很容易发脾气,往往这个时候他就会很主动地说一些我喜欢听的话,还会表现得特别乖。

    父母不应该让孩子在家中当特殊人物,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分担家中的事物,不劳动者不得食。要循序渐进地教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擦桌子、摆放碗筷、摘菜叶、洗手绢等。在孩子稍大些时,还可以让他分担相对重要的家务,既让他获得成功感,又使他从小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并从中体会到父母为家庭付出的辛劳和养育之情,体会到爱是需要付出的。

    【把握培养关键点】

    不少家长认为:现在我们疼爱孩子,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回报的。其实不然,你从不教孩子爱父母,孩子从哪里学会爱你们?要向孩子索要关爱,因为这也是教孩子爱父母的方式。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宁波站 nb.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