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效率的创新方法
—基于TRIZ理论的创造创新知识体系与实践
1.课程背景
T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文缩写,是以往发明创造所包含的创新原理和规律的集合。它由前苏联发明家G. S. Altshuller于1946年创立,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TRIZ理论成功地揭示了人类创新活动的内在规律和原理,其中包含诸如: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物质——场分析法、发明问题的标准解法、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技术矛盾解决矩阵、40个创新原理等发明问题解决工具,可帮助研发人员在创新设计中获得最优方案。
实践证明,萃智(TRIZ) 是最先进、系统和有效的创新理论和方法,在前苏联、美国、欧洲、日本等许多国家的企业及科研机构广泛应用,解决了成千上万个科研难题和新产品开发创新问题,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创新利器。
2.课程特点
注重知识理解、案例分析与实战推演,其中理论讲解20%,案例分析25%,实战体验:45%,互动讨论10%。
本课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定期为科技创新企业进行创新推进的引进课程,已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先后引入。
3.课程形式
本课程是国内最新推演体验式培训课程。以场景模拟推演与体验的方式把工作的问题,通过体验折射出来,受训者通过选择、决策、行动导致的结果,引发思索,从而自觉引导自身行为的改变。
本课程让学员深入启发学习,完全不同于拓展训练和演讲式培训。除了需要课堂小队协作竞争外,还要学员全身心的投入和参与,更需要有专业的资深讲师,引导学员进入更深层次的体验和讨论之中,从而挖掘出公司内部存在的根本问题,并试图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一种高度深入体验的课程。
4.课程目标
1. 了解创造与创新理论体系
2. 熟悉创造学中的一些基本术语
3. 了解创造与创新的萃智理论
4. 掌握创造技能和创造技法
5. 学习TRIZ理论来源、理论基础
6. 掌握TRIZ理论的理论问题分析工具并掌握理论问题求解工具
7. 熟悉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意义及国家创新体系涵义
8. 了解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要素及其联系、掌握国家创新体系中主体要素职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推动研发及其导向作用
4.课程对象
组织的高级管理人员、企业战略管理人员、研发负责人、研发总监、资深研发工程师、技术人员、企业创新管理人员等。
5.时间安排
系统学习2天
6.课程内容
1. 课程目标
2. 学习方式
3. 培训安排
4. 分组
最具效率的创新方法
—基于TRIZ理论的创造创新知识体系与实践
第一单元 创新与创造基础
1. 概述
2. 一个神奇的伟人——阿奇舒勒传奇
3. 激发工程师创新的方法(试错法、头脑风暴法、形态分析方法等)
4. TRIZ的历史,主要发展阶段
5. TRIZ的核心思想
6. TRIZ分析是什么
7. TRIZ中的发明等级
8. 发明问题的等级
9. 系统的发展周期,S-曲线
10. 系统工具(九屏幕法)
11. 克服思维定式的方法
12. 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13. 六西格玛和TRIZ
14. DMAIC
15. DFSS
16. 六西格玛和TRIZ
第二单元 功能价值分析
1. 起源分析、组件分析、结构分析,案例
2. 获取有效方案方法的基本术语和概念
3. 评估和测评解决方案的方法
4. 系统隐形资源的案例
5. 功能分析的五步法
6. 确定功能的原则,功能等级分类及按照功能确定资源
7. 参数分析
8. 使用单-双系统继续分析案例
9. 研讨实际课题
第三单元 技术系统的进化法则
1. 三大进化论
2. 达尔文和生物进化论
3. 斯宾塞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4. 阿奇舒勒和技术系统进化论
5. 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6. 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
7. 提高理想度法则
8. 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
9. 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
10. 增加集成度再进行简化法则
11. 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
12. 向微观级和场的应用进化法则
13. 减少人工介入的进化法则
14.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的应用
15. 产生市场需求
16. 定性技术预测
17. 产生新技术
18. 专利布局
19. 选择企业战略制定的时机
第四单元 创新创造问题的最终理想解
1. 理想化简介
2. TRIZ中的理想化
3. 理想化水平
4. 理想化方法
5. 部分理想化
6. 全部理想化
7. 理想化设计
8. 最终理想解
9. 最终理想解的确定
第五单元 发明创造方法的40个原理
1. 详解40个发明原理
2. 发明原理1:分割
3. 发明原理2:抽取
4. 发明原理3:局部质量
5. 发明原理4:非对称
6. 发明原理5:合并
7. 发明原理6:普遍性
8. 发明原理7:嵌套
9. 发明原理8:配重
10. 发明原理9:预先反作用
11. 发明原理10:预先作用
12. 发明原理11:预先应急措施
13. 发明原理12:等势原则
14. 发明原理13:逆向思维
15. 发明原理14:曲面化
16. 发明原理15:动态化
17. 发明原理16:不足或超额行动
18. 发明原理17:一维变多维
19. 发明原理18:机械振动
20. 发明原理19:周期性动作
21. 发明原理20:有效作用的连续性
22. 发明原理21:紧急行动
23. 发明原理22:变害为利
24. 发明原理23:反馈
25. 发明原理24:中介物
26. 发明原理25:自服务
27. 发明原理26:复制
28. 发明原理27:一次性用品
29. 发明原理28:机械系统的替代
30. 发明原理29:气体与液压结构
31. 发明原理30:柔性外壳和薄膜
32. 发明原理31:多孔材料
33. 发明原理32:改变颜色
34. 发明原理33:同质性
35. 发明原理34:抛弃与再生
36. 发明原理35:物理/化学状态变化
37. 发明原理36:相变
38. 发明原理37:热膨胀
39. 发明原理38:加速氧化
40. 发明原理39:惰性环境
41. 发明原理40:复合材料
第六单元 创造发明问题的阿奇舒勒矛盾矩阵
1. 39个通用工程参数
2. 通用工程参数分类
3. 阿奇舒勒矛盾矩阵的组成
4. 查找阿奇舒勒矛盾矩阵
5. 应用阿奇舒勒矛盾矩阵的步骤
6. 综合应用实例
第七单元 创造发明问题的标准解
1. 物理矛盾和分离原理
2. 物—场模型分析
3. 发明问题的标准解法
4. 发明问题解决算法
5. 科学效应和现象
6. 运用物理、化学、几何效应解决技术问题
7. 反相系统分析方法弄清隐性的不良效应
8. 使用反相系统分析法完善和设计系统的特性
9. 运用技术系统进化规律完善和重新设计的实际案例(生产和商业结构)
课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