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天,同样的地,为什么沉睡了几千年忽然在一夜间醒来?地运旺福,天意一半,人为一半。这也算是“天人合一”吧!
从一些中国最早的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灾害是相当频繁的。如《易经》的六十四卦就有专门的卦和大量的爻辞来卜算和应对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反映了华夏先民试图通过巫与神,来预知灾难的来临,获得人地关系的和谐。基于以无数生命为代价的灾难经验,对大地山川进行吉凶占断,进行趋吉避凶,逢凶化吉的操作,成为中国五千年来人地关系悲壮之歌的主旋律。
这期间不乏有因通神灵、有神功的大巫大神者,如大禹“左准绳,右规距,载四时,以开九州,陂九泽,度九山”。也有因治一方之水土而被奉为地方之神者,如修建教江堰的李冰父子。更有遍布大小城镇和各个民族村寨的地理术士们,他们“仰观天象,附察地形”,为芸芸众生卜居辩穴,附之山川林木,依山龙水神,求安宁和谐之居。尽管早期西方传教士们视盛行于中国的巫风卜水为邪恶,但对其造就的大地景观却大为感叹:“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必充满着诗意。” 聚集生气的护城河
环绕在紫禁城外围的护城河宽达52米、深6米,是一条保卫故宫安全的“人造河”。风水学认为山是实气,水是虚气,山高大可以界水,水深宽可以聚气。紫禁城内金水河之水从护城河西北角引入,曲曲弯弯地流经武英殿、大和殿、文渊阁、南三所、东化门等重要建筑和宫门前,既将“生气”导入,又形成风水学中的“水抱”之势。金水河全长两千多米,到东南角又流入护城河,在好几处建筑前形成“临水”的风水环境。
紫禁城中轴布局原则
紫禁城严格按照中轴对称的原则进行布局,中轴两端的建筑阴阳对称。中轴即是中央子午线,是规划紫禁城全部宫殿及北京城的基准线。紫禁城内的朝政三大殿,即奉天殿、即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后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寝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均位于中轴线上。其他宫殿若不建在中轴线上。也是严格按照对称规则进行布局,分布在中轴线两端。
紫禁城
在紫禁城营建的时候,原来没有金水河和万岁山(后改名为景山),设计者基于风水格局的考虑,没有天然就要人为,营造一个“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紫禁城正北设有玄武门(后改名为神武门),犯了古人不宜正北开门的忌讳,其后需建山为屏障。万岁山与十三陵的天寿山遥相呼应,将天寿山的龙脉之气引入紫禁城,既成为紫禁城的镇山,又可阻挡北风穿堂。金水河从万岁山西北方而来,沿万岁山西麓注入紫禁城的护城河中,河水再由西北角楼下引入紫禁城内,流入太和殿前。在八卦中西北方属乾位,代表天门,因此古人赋予金水河一个美丽的寓言:来自天河之水,通过金水河的流动,将天上的“生气”源源不绝地引入紫禁城。图为紫禁城与万岁山。
“保王护主”观的展现
《周易》认为南属火,整个紫禁城坐北朝南,风水学严格按照“面南而居”等多重要素确定紫禁城布局,力保王气。午门前的内金黄色水桥之造型像一张巨型的弓,也显现出“保王护主”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