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最大的共享是人的共享。
共享经济也叫分享经济,前者是很多人习惯了的口语化的说法,而后者则是官方的正式的说法。什么叫共享经济呢?就是把独享专享的东西分享出来给大家共享。一样东西,原来给特定的人或者特定的机构使用,现在分享给更多的人甚至所有人使用,这就叫共享经济。共享房屋、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停车位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随着airbnb、UBER、滴滴以及共享单车等的崛起,共享经济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且,发改委等国家八个部委在2017年7月份还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
共享经济是这几年才兴起的,但是早在18年前的1999年,《共享经济》一书作者罗宾-蔡斯,就创办了共享租车公司Zipcar,虽然当时PC互联网都还起步不久,移动互联网还远未普及,但今天的共享租车模式和它并无本质区别。也就是说,如今流行的共享经济模式,是在其真正诞生10~15年之后才开始被全世界所广泛关注的。
共享经济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将闲置的东西分享出来而形成的新供给,其本质是一种新零售。共享经济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是一种需求的新的满足方式,其本质是一种新消费。
我们可以将共享经济分为两大类,物的共享和人的共享。什么叫物的共享?租一个充电宝,那肯定是属于共享物的范畴。什么叫人的共享?曾经出过很火的新闻,年轻人为了应付长辈逼婚,会有人选择租一个女朋友或男朋友回家过年,“租”一个“女朋友”或者“男朋友”,这肯定就属于共享人的范畴了。
但是,还有一类既租物又租人的共享经济,比如租一辆共享专车,其实你既是在租汽车也是在租司机。比如租一个上门美甲服务,其实你既是在租美甲师也需要用到美甲的材料。像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分类呢?要看是人处于主导地位还是物处于主导地位。如果物处于主导地位,比如共享专车,很显然车子是处于主导地位司机是处于从属地位的,这个就属于共享物的范畴。如果人处于主导地位,比如上门美甲,很显然美甲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美甲材料是处于从属地位的,这个就属于共享人的范畴。
共享物的本质,是让闲置的物力去创造价值,有助于“物尽其用”;共享人的本质,是让闲置的人力去创造价值,有助于“人尽其才”。闲置的物力,比如一辆汽车,90%以上的时间和空间其实都是闲置在那里的,如何将它们利用起来,无论是对车主、对乘客、对社会,都是很有价值的。闲置的人力,比如全职妈妈,一方面需要带小孩、照顾家庭,但另一方面可能她们当中很多人有意愿有时间有技能去做一些合适的兼职,如果将她们的能力利用起来,无论对雇主、对她们还是对社会,其实也是很有价值的。总之,无论是物尽其用还是人尽其才,本质都是对稀缺资源的更有效利用,都是对社会产生价值的行为,因此也是值得大力去提倡和发展的。
目前的共享经济,很显然主流是物的共享而不是人的共享,共享经济的巨头型企业,比如滴滴出行、airbnb、uber等等,无一例外都是物的共享。当然,人的共享也有一些企业在做。比如在行,在做多个领域的行家的知识技能的共享。比如河狸家,以上门服务的方式在做美甲师等的共享。但整体来说处于不愠不火的状态。而且在2017年,还出现了两起知名早期项目死亡事件。一起是2017年2月份的厅客,这是徐小平老师真格基金所投资的项目。一起是2017年8月份的空格,这是阿里巴巴出来的一帮创业者创办的项目。
可以说,人的共享和物的共享,同样都是共享经济,但却是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为什么人的共享会非常冷清呢?!是方向不对还是时机未到?我认为根本的原因一个是时机问题,这个方向还太早期,远没有到产生大规模可持续的需求来支撑项目和平台的高速发展的时候。另一个根本原因是这个领域当中需要伟大的创业团队和伟大的投资机构进场,他们不是秉持追逐风口、速决战的理念,而是秉持创造和等待风口、持久战的理念。
也就是说,人的共享在方向上并没有问题,根本的还是时机和人的问题。我认为人的共享一定会火,而且会火到超乎很多人最大胆想象的程度。支撑人的共享的是共享的人,而所谓共享的人,其实就是自由职业者。
自由职业者是相对于固定职业者而言的。今天主流的工作模式,是固定职业者模式,也就是你要选择一家公司(确切的说是以公司为主体的组织),签订固定的劳动合同,在合同期限内你只能为这个公司提供服务。哪怕你是去创业,你通常也得去成立一家公司。如果说固定职业者的模式是公司化的,那么自由职业者模式则是个人化的。自由职业者并不隶属于某个特定的公司,相应的也就不需要只为特定的某个公司服务。典型比如一个从事企业管理培训工作的自由讲师,一年服务的企业数可能是几十家甚至上百家。而企业的专职讲师,则通常只能为这一家企业服务。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固定职业者稳定不自由,自由职业者自由不稳定。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人们更愿意牺牲工作的自由度来换取一份稳定的收入。所以,固定职业者虽然不自由,但是因为稳定,所以还是会成为人们主流的选择。而自由职业者虽然自由,但是普遍因为收入不稳定,所以虽然很多人向往,但是真正能选择或者可持续的,还是极少数。
但是,过去不等于未来。今天的局面是这样,并不等于未来会一直是这样。从2014年底至今,历经多种事件及多次反复思考之后,我坚持认为人的共享,也就是自由职业者,未来一定会成为主流。为什么?
从需求侧的角度来讲。
首先是企业需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早在1937年发表的开创性论著《企业的性质》当中就阐述了企业边界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的边界就是内部组织成本小于外部交易成本。企业用人是让人来做事的,从整体来看,当做一件事情用内部人去做的综合成本小于用外部人去做的时候,企业就会选择聘用固定职业者。反之,如果内部人去做的综合成本持续高于用外部人去做的时候,企业就会选择跟自由职业者合作(本质上也可以理解为是临时工,当然,也有一种情况是找外包公司)。
但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信息会变得越来越对称、联接会变得越来越高效,这就意味着外部交易成本会越来越降低,也就是越来越多的工作会选择自由职业者。继续发展下去,越来越多的企业规模会越来越小,进而越来越多的领域当中,合作的基本单元将不再是企业而是个人。而合作的主流模式,相信会是大S小S模式,S即英文服务(service)的首字母。所谓大S,就是提供重度服务的自由职业者。而小S则是为大S提供相对轻的服务的自由职业者。比如,企业请一个老师给管理层做一场领导力培训,这个就是重度服务,这些服务的提供者通常是作为高级专业人士的企业培训讲师,也就是大S。但同时,一个讲师常常需要有人给他做比如PPT设计、网络推广、合作沟通等工作,所以需要找相应的专业人士,也就是小S。我本人就是独立管理学者、自由培训讲师,这种大S小S模式,我从2014年尝试至今,效果是不错的。
其次是个人需求。个人需求主要从消费升级的角度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费一定是不断升级的,升级的方向是什么呢?以吃为例,最早的时候我们要吃一盘炒肉,怎么吃呢?买了肉回家自己做着吃。我是湖南农村人,孩童时代家里去集市上买肉吃那是日常生活中一件重要的小事。当人们买肉自己烧了吃的时候,其实消费的是什么呢?消费的是产品。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也习惯于到饭店去吃饭了,想吃肉点一盘炒肉就可以了,同时,叫外卖也非常普遍。而这些都是属于餐饮服务的范畴,因此,这种消费叫什么呢?消费服务。未来的话会是怎样呢?完全有可能是消费者指定某个厨师来烧这盘炒肉。或者指定某个厨师教自己烧这盘炒肉。这叫什么呢?这叫消费时间。当这样的场景大量出现的时候,厨师就可以不加盟某个餐馆了,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做一个自由厨师。
从供给侧的角度来讲。
首先是人工智能。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今天我们做的工作,50%、80%甚至更多,逐步都将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工厂无人化之后,就不需要这么多的工人了。快递无人化之后,就不需要这么多的快递员了。甚至于写文章、写报告这些白领性质的工作,很多也可以实现无人化了,也就不需要这么多的编辑和作者了。当标准化、程序化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后,人会去干嘛呢?最终一定会有很多的新的工作诞生出来,这些工作会是什么呢?会是适合自由职业者从事的创造性的工作、关怀性的工作、个性化的有温度的工作。
其次是人的变化。人的天性一定是向往自由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等,都是讲的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但为什么大家不选择从事自由职业呢?除了发展受限外(要想有很大的作为,通常还是要依托某一个特定的组织的,无论是加入还是开创),前面讲的收入不稳定,背后其实是因为眼下适合从事的自由职业,比如自由培训讲师等,门槛是很高的。同时,人们对稳定的经济收入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但是,未来的人们,一方面目前人们广泛关注的房子、车子、医疗、养老等问题,会逐步的得到更好的解决,他们也就越来越不需要去关心。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需要为基本的生活所需而工作了,特别是当80后的子女,也就是10后,长大成人后,这个将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到那个时候,他们会去干嘛呢?他们不仅会从事今天意义上的自由职业的工作,而且工作的内容也会发生改变。当人工智能将人们从标准化、程序化、机械式的工作当中真正解放出来之后,当社会最需要的是人们提供创意型、关怀性有温度的服务的时候,我们每个人主要要做的工作,就是发挥自己与生俱来的天分和特长就可以了,就是做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事情就可以了。
关于共享经济,一方面物的共享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人的共享的空间更加是无比巨大的。今天的人们,80%会是固定职业者;未来的人们,80%会是自由职业者。这对世界将会是一个多么大的改变?!而这些自由职业者的入驻的平台,也就是人的共享的平台,将会吸引数以十亿计的人们。当然,改变的发生需要时间,但二、三十年后,人的共享领域中,一定会诞生像今天的华为、阿里、腾讯、苹果、微软、谷歌等那样的、世界级的伟大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