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管理有利于钢铁行业“枯木逢春”
2015年以来,国民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大宗商品价格一路下跌,饱受市场疲软打击的钢铁业风雨飘摇,近日,又有匿名武钢集团职工传出劲爆消息:武钢集团或将裁员1.1万人,这标志着钢铁裁员潮已经不再局限于中小型的民企, 特大型的钢铁企业也在巨大的亏损压力下“壮士断腕”以求渡过难关。
钢铁业之所以面临如此严重的危机,其原因来自于2008到2014年间盲目投资,扩大产能,导致在危机来临时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也正因如此,钢铁行业的“寒冬”相比其他产业显得更为严重。如今的钢铁业,就如同一个失血过多的病人,气若游丝。
那么,中国钢铁业该如何应对危机,走出困境呢?策略不外乎两个,一是收缩,二是转型,而这两大策略的实施,无一不需要对标参与其中。因为标杆管理理论诞生的背景正是为了从管理手段上促进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突破发展中的瓶颈。
所谓收缩,指的是淘汰落后产能,减少钢铁产量,平衡市场供求,避免恶性竞争。但如何制定一个有序的减产计划呢?这就需要用到标杆管理理论的清晰视角了。首先,钢铁企业应当用剪刀流的思维模式去分析自己的整个生产体系,寻找其中的低效模块,制定出一个淘汰产能的“谱系图”。然后分阶段,分时序地减少相关产能,并为辞退的员工进行合理安排。
所谓转型则要复杂得多,有的钢铁企业采取加紧技术攻关,在减少低效产能的基础上积极加强特种钢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从而提高钢铁产品附加值,扭转当前的亏损状态。标杆管理对这个阶段的意义更为重大,众所周知,我国钢铁产品虽然产量大,但其产品线的佼佼者——特种钢铁的生产能力却非常有限,大批企业长期集中在基础产品的生产上,客观导致了扎堆亏损的行业困境,标杆管理要求企业不断地“对标”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工艺流程,从而推动钢铁企业由附加值较低的普通钢生产向附加值高,利润丰厚的特种钢铁产品迈进,这对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
目前,中国钢铁产能11亿-12亿吨,但国内各项建设都在逐渐萎缩,国内需求总量大约在6亿-7亿吨,供多于求近乎一倍。中国钢铁行业已进入“减量化发展”时代,如果不抓紧对标改进,转型升级,钢铁业的严冬将旷日持久,遥遥无期,更多的钢企和工人将沦为牺牲品,“转型之痛”也必然会更加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