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都认为培训很重要的时候,其实培训已经极其的必要了。特别是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企业外部环境迅速变化,要求企业必须做出必要的应变,这种适应性已经越来越变成企业一种基本素质,成为管理者的一种生存方式。面对这种情况,企业首先必须解决的是人的意识层面的问题,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培训。企业培训大都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即派遣公司的一些骨干到一些大专院校深造学习,参观考察,或去听一些专家学者的公开演讲,或参加一些体验式培训,使参训者能够从一些活动中,领悟管理的真谛,从经验中获得知识,通过运用来提高管理智慧。“请进来”则是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到企业进行一些讲座、培训,也相应地做一些调研后进行内训。这些都是“外来和尚”好念经,被一些企业管理者称之为“洗脑”,殊不知是否将脑子洗坏,亦或都是匆匆过场,好不热闹!真正意义上来说,培训是生产力,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本身应该具备这种素质,教导和培养员工是其自身份内的工作。所以,一些优秀的企业都会设立内部培训师,将培训落实在具体工作中。不显山,不露水,不知不觉中受训者就接受了培训,既实际又有效用,积聚起来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了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大部分内部讲师更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和企业文化,更具说服力。当然,这也对管理者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造就人才的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自己,提高自己,造化自己的过程。而企业管理顾问以咨询师的身份进入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担任企业的管理者角色,不论对企业还是对管理顾问本人都是有极大的好处。最近十年来,笔者一直行走在职业经理人与管理顾问的边缘,我期望在这两者中能够寻找到某种交叉点,培训与教导员工则是这种角色共同价值的充分体现。 而在培训技能上,置身企业现场的管理者,则需花费一些心思。只要用心,则可以收集到更为真实的素材。笔者去年调研了义乌很多家企业,拍摄了一些现场照片,巧妙地将其运用于课件中,效果不错。还有一些音影作品的运用更能引起共鸣,如《首席执行官》里砸冰箱的片段,我不知用过多少次,从不同的角度,从中提炼了二十多条管理理念。甚至一些文学作品,如诗歌、经典散文等都会为培训增色。作为培训师对受训人员的情绪调动,促使他们能够积极投入,共同参与培训过程则会更有价值。因此,不拘一格,综合运用听、说、读、演等技能,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力就是竞争力,学习是为了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要学会对各种知识的整合能力,达到触类旁通。而学习效果的保证,很大程度上讲,源于培训师本人的修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培训仍然是一种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