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愿景”这个词。那么,什么是愿景呢?一般来说,超过三年以上的目标,可以被称作愿景,比如五年规划、十年规划就可以被称为愿景。愿景不同于目标,它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对人不会产生太大的压力。而目标一产生,压力就会随之而生。比如某公司2013的目标销售额是1亿,10年以后,目标销售额是50个亿。前者属于目标,后者便属于愿景。一年必须做到一个亿的目标会给团队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10年以后达到50个亿的愿景因为时间不具有紧迫性,所以不会带来太大的压力。
有一句话说:“思想有多远,人就会走多远。”任何一家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思考愿景的问题。实际上,愿景的本质作用是驱动力,人的驱动力大小和愿景有直接关系。人活着,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有了梦想,才有动力,才会努力实现梦想。这实际上就体现了愿景的驱动力。比如,一个“北漂族”的愿景是在北京买一套房子。如果他认为这个愿景在10年以后必须达成,否则他在北京就没有意义,那么,他对愿景的承诺就会很大。对愿景的承诺越大、心理失衡就越大;心理失衡越大,人就会越痛苦。为了要脱离痛苦、逃避痛苦,他就必须做一件事情,就是多挣钱、多存钱,让自己可以在10年以后在北京买一套房。也就是说,10年后在北京买套房的愿景,对这个人产生了非常强大的驱动力。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企业给员工树立了非常好的愿景,就可以给他们带来很大的驱动力。
愿景除了能给企业带来驱动力以外,当企业面临困境和挫折的时候,还可以提高员工积极面对困境和挫折的能力。愿景越合适,员工面对挫折的能力就越强。
马云创业之初给阿里巴巴制定的愿景是10年之后,阿里巴巴的市值要达到50个亿。刚开始阿里巴巴的员工都不相信这个愿景能够实现,但是马云给员工做过思想工作以后,每一个人都对此愿景深信不疑。
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2000年纳斯达克网络泡沫破破裂,那时候的互联网环境非常差,当时,阿里巴巴被称为互联网垃圾中的垃圾。很多人都说,如果阿里巴巴能成功,就相当于把万吨邮轮从珠穆朗玛峰底抬到峰顶。受到整个互联网环境的影响,很快,成立不久的阿里巴巴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起了,马云便借钱发工资。比如阿里巴巴的员工一个月的工资是1500元,马云就向员工借1500元,然后再把借来的钱当作工资发给员工。
在这样的困境中,绝大多数员工都坚持了下来,很少有人选择离开。为什么这些员工可以接受在我们看来根本不可能接受的条件?这都要归功于愿景,阿里巴巴的员认同了50个亿的愿景,他们相信,阿里巴巴的未来一定会成功。实际上,很多企业和组织之所以能克服困难,甚至东山再起,愿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那么,团队领导者应该任何做才能让愿景发挥作用呢?
首先,要让员工相信愿景。要让愿景真正起作用,就要让每一个员工都相信这个愿景。如何让员工相信?第一,愿景必须具备客观性。愿景的客观性可以通过数据和案例支撑来体现。比如公司要制定一个五年后会达到某个高度的愿景,应怎么做?首先,最后做个数据分析,无论是柱状图还是抛物线,只要能帮助公司清楚地分析数据。其次,考虑公司要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战略、策略,能给员工什么样的支持。通过这些数据或案例证明五年后公司会达到这个高度,这样有根有据,才能让员工相信愿景的真实性。最好还要有成功案例,比如告诉大家公司以前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恶劣环境之下,而现在又达到了哪个高度,让大家相信公司能在现有的环境之下做得更好。
其次,领导者要有人格魅力。有时候领导者在对愿景进行分析的时候,没有数据支撑,也没有成功的案例,但是却很有人格魅力,也很容易让人相信,很有号召力。
再次,将企业愿景和员工个人愿景紧密联系起来。很多企业在做愿景的时候,做得非常不到位,只把愿景形容成老板或是高层的愿景,使得基层员工觉得公司的愿景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愿景”只是口号,不能称作愿景。公司的愿景必须和公司内每一个人的愿景都产生直接的联系,否则就无法起作用。比如,海底捞就是一家把公司愿景和个人愿景很好地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它有个愿景叫作“双手改变命运”,一是改变企业的命运,二是改变个人的命运。海底捞以服务好著称,是因为企业的愿景让大家认为,只要把工作做好,服务做好,就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而个人的命运改变后,就同时改变了企业的命运。如果你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职位没有上升,收入没有增加,就意味着你的个人命运没有改变,就谈不上改变企业的命运了。海底捞之所以有这么好的服务,并且能占据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就在于它将企业的愿景和员工的愿景合二为一了。
最后,愿景要积少成多。什么意思呢?就是制定好愿景之后,领导者一定要让所有的员工感受到自己离愿景越来越近。怎么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离愿景越来越近呢?这就需要企业获得里程碑式的成功,通过成功来增加大家的信心,让大家感觉到自己的确离愿景越来越近了。
此文摘自韩增海老师的《我来教你搭积木-500强企业的团队系统化构建之道》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