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德兹:天才教育法
约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M.S.斯特娜:自然教育法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多湖辉:实践教育法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卡尔·威特:全能教育法
一本书造就的天才
卡尔·威特于1818年写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该书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早期教育的文献,他的教育理念被后人誉为早期教育的楷模。
1914年,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这个传奇少年名叫威廉?詹姆斯?塞德兹,他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德兹博士的儿子。威廉的学历颇为新奇,他从1岁半开始接受教育,3岁时就能用本国语言自由地阅读和书写。5岁时,看到家中的骨骼标本,便对人体发生了兴趣,开始学习生理学,没多久就在行医开诊所考核的初试中,获得了合格成绩。6岁那年春天,他和别人的孩子一样,上了小学。入学那天,上午9时威廉被编入一年级,可到中午12点母亲接他时,他已经成了三年级的学生了,并于同一年内,结束了小学学业。7岁时,威廉本想上中学,但由于年龄小而被拒绝。没有办法,他只好在家里学习。学习的科目主要是高等数学,这是因为古今的语言学等知识他早已学过了。
8岁,威廉终于上了中学,不论哪门学科他都非常优秀。由于数学尤为超群,学校准其免学,同时让他帮助老师为其他同学批改数学作业。在这期间,他还编写了天文学、英语语法和拉丁语语法的教科书。由于中学教的知识他全部学过了,所以不久就退学了。
此时,他已远近驰名,各方各界人士都来考他。考毕,都无不感到惊奇,赞叹不已。
9岁和10岁时,威廉继续在家学习,11岁刚过就进入哈佛大学。入学后不久,他曾进行过一次有关第四象限的数学难题演讲,使教授们大吃一惊。关于他12岁的情况,其父塞德兹博士在《俗物与天才》一书中这样介绍:
“塞德兹今年只有12岁,但却非常擅长往往使硕士课程的研究生们都感到头痛的高等数学和天文学,他还能用希腊语背诵《伊里亚特》、《奥德塞》等原著作品。后来,他擅长古典语,还阅读埃斯克鲁斯、索福克利、幼里披底、亚里士多德、洛西昂等人的作品,就如同其他的孩子阅读《鲁滨孙漂流记》之类的作品那样容易和感兴趣。他还爱好比较语言学和神学,对伦理学、古代史、美国史等也具有丰富的知识,还通晓我国政治和宪法。”
就这样,他于1914年以哈佛大学的优等生从该校毕业,并在以后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取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类似塞德兹这样的天才儿童还有两个,一个叫阿道夫?巴尔,是塔夫脱大学神学教授巴尔博士的儿子,他13岁进入哈佛大学,并且提前一年毕业。另一个是该大学南斯拉夫语教授威纳博士的儿子罗伯特?威纳,他10岁就上了塔夫脱大学,14岁毕业,接着进入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年仅18岁,就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在巴尔和威纳家里,不仅他们俩出色,他的兄弟姐妹也都十分出类拔萃。巴尔的姐姐15岁进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也在1914年与巴尔同期毕业,他们的妹妹丽安和弟弟洛得洛夫,也于该年上大学。威纳的妹妹康斯坦斯,也于1914年14岁时上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第二个妹妹贝鲁特于该年12岁时也上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
宾州匹兹堡大学语言学教授斯特娜夫人的女儿3岁就会写诗歌和散文,5岁就学会了世界语,并开始在世界各地宣传和普及世界语,8岁起学习生理学、卫生学、数学等等,4岁会拉丁语及其他13国语言,很小就担任一些团体组织的领导。
一个个真实的关于天才的故事广为流传,引起了人们对天才问题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这些天才神童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得益于一位名叫卡尔·威特的人所写的一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的教诲。
威纳的父亲威纳博士是哈佛大学教授,他声称自己就是在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之后教育威纳的。塞德兹的父亲塞德兹博士也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同样也是读此书,并用该书中传授的方法教育了塞德兹。从巴尔的父亲巴尔博士所写的《家庭学校》和《家庭教育》等书中,即可知道他也是读过《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之后教育巴尔的。斯特娜夫人更是在威廉?詹姆斯教授的力荐下,潜心研习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开始训练自己的女儿的。
塞德兹:天才教育法
“天才”的产生
塞德兹根据教育儿子的感悟,他写成了《俗物与天才》一书。此书在当时和后世获得了巨大的反响,被一代接一代的父母奉为教育孩子的圭臬之作。
塞德兹的儿子威廉?詹姆斯?塞德兹,191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时年仅15岁。正是因为儿子才促使他写成了不朽之作《俗物与天才》。
他说:“如果没有儿子,我恐怕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写作《暗示的心理》、《双重人格》、《精神病理学研究》这样的精神病学方面的书籍,不会想到要写一本教育学方面的书。我承认我在这方面并非专家,但儿子的成就给了我莫大的勇气。”
小塞德兹拥有近乎传奇的经历。他从1岁半就开始接受教育,到3岁时已能用本国语自由地阅读和书写了。5岁时,看到家中的骨骼标本,便对人体发生了兴趣,于是开始学习生理学。他的学习能力十分出色,没过多久,就参加了行医开诊考核的初试。小塞德兹走进考场时主考官勃然大怒,认为有人在开不合时宜的玩笑,但他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顺利完成了所有考题,获得了合格成绩。
小塞德兹6岁那年的春天,和别的孩子一样上了小学。上午9时去学校时他被编入一年级,到中午12点他母亲去学校接他时,已经成了三年级的学生了,就在那一年内,他结束了小学的学业。
第二年小塞德兹7岁了,他渴望升入中学去学一些更高深的知识,但遗憾地落了空。由于年龄太小,一个个学校都拒绝了他的请求。没有办法,塞德兹只好让他在家里自学。他的主要学习科目是高等数学,这是因为古今的语言学等知识他早已学过了。
8岁时,终于有中学肯接收他了。学校很快就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欣慰,因为年仅8岁的小塞德兹不论哪门学科都非常优秀。由于数学尤其超群,学校批准他免学,同时让他帮助老师为其他同学批改数学作业。在这期间,由于功课轻松,小塞德兹分出精力来尝试着编写了天文学、英语语法和拉丁语语法的教科书,教师们对这些教科书的评价相当不错。小塞德兹很喜欢中学的生活,但因为中学教的知识他全部都学过了,为了不浪费生命,塞德兹只好再一次让他退学。
从这时开始,小塞德兹已驰名远近,各方各界的人士纷纷赶来考他,考毕,无不感到奇怪,个个赞叹不已。例如,马萨诸塞工学院的一位教授出了一道自己在德国接受博士考试时碰到的最棘手的问题,结果小塞德兹即席完成,那年他才9岁。
9岁到10岁的两年中,他都在家中继续学习,直到11岁进入了哈佛大学,终于重新过上了他喜爱的学校生活。入学后不久,他进入了一次有关第四象限的数学难题讲演,使得教授们大吃一惊。大学的第二年他只有12岁,但却非常擅长往往使硕士课程的研究生们感到头痛的高等数学和天文学,还能用希腊语背诵《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原著作品。本来,他是擅长古典语的,他阅读埃斯克鲁斯、索福克莱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洛西昂等人的作品,就如同其他孩子读《鲁滨孙漂流记》之类的小说那样容易和感兴趣;他还爱好比较语言学和神学,对伦理学、古代史、美国史等也具有丰富的知识;他还通晓政治和宪法。他兴趣的广泛与知识的渊博,连父亲也感到惊讶。
就这样,15岁时他作为哈佛大学的优等生毕业了。
看了以上的介绍,大概许多人都会惊叹:这就是世人们所说的神童吧!而一些富有见识的人士则会有不同的看法:古语说“十岁神童,十五才子,过了二十是凡人”,所以这些神童们的黄金时代,也只是现在这一时期,过些时候,大家都会发现他们也不过是些俗人罢了。
塞德兹写《俗物与天才》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这种普遍的认识是错误的,有超凡成绩的小塞德兹,并不是上帝心情愉快时所偶然创造出的神童,而是人间的某种教育所必然形成的天才,也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方法的必然结果。
约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约翰·洛克
约翰·洛克在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新教育体系,写下了世界教育史上的新篇章。在总结了蒙田的教育思想,吸收了弥尔顿实科教育的理论后,洛克以前人的思想资料为基石,建立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其教育著作为《教育漫话》(又译《家庭学校》)。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
1632年,洛克出生于英国灵顿,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他天资聪颖、兴趣广泛,1646年洛克在威斯敏斯特学校接受了传统的古典文学基础训练。1652年克伦威尔主政期间,洛克到牛津大学学习,深入学习了哲学、自然科学等课程,并在那儿居住了15年。1656年洛克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硕士学位,后来他还担任过牛津大学的希腊语和哲学老师。36岁时,他被入选英国皇家学会。这段时期他与著名的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交往甚密。他还对医学感兴趣,得过医学学士学位,但只是偶尔行医。
1666年洛克遇到了莎夫茨伯里伯爵,并成为伯爵的好友兼助手。在此期间洛克开始了其一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人类理智论》的创作。1675年洛克离开英国到法国住了三年,结识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后来又回到伯爵身边担任秘书。1682年莎夫茨伯里伯爵因卷入一次失败的叛乱而逃往荷兰,洛克也随行。伯爵在翌年去世,而洛克则在荷兰隐姓埋名,一直呆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
1689年洛克返回伦敦,他的《人类理智论》也在1690年发表。晚年的洛克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注在《人类理智论》这部书上,不过此时也认识了包括艾萨克?牛顿在内的几位科学家。洛克终身未娶,于1704年在伦敦溘然长逝。
约翰·洛克在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新教育体系,写下了世界教育史上的新篇章。其教育著作为《教育漫话》(又译《家庭学校》)。他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学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影响。
洛克认为,理想的人是集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于一体的人。只重视体育,孩子将成为可悲的鲁夫;只重才能,孩子会成为弱不禁风的病夫,或者成为社会上的恶棍;然而,只重品德教育,孩子会成为懦夫,这种人对社会、对人类都是无用的。因此孩子的教育应该三方面全面发展。
洛克主张要把年轻人培养成有强健身体、有一定知识、有才干、具有优雅态度并善于处理各种事务的绅士。这种教育要从德、智、体三方面着手。
洛克非常重视健康教育,提出“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为此他提出一套保持健康的建议。如他认为儿童从小时候开始,就应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少吃药,衣服不能过暖或过紧;他主张饮食要清淡,认为儿童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面包、蔬菜和水果。儿童的卧床要坚硬以锻炼身体,这样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强壮、勇敢又坚定的人。
洛克在品德教育方面也有明确的思想。他主张,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性格,锻炼意志,养成高尚的道德和严守纪律的习惯。他认为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拥有理想的德行,可以使个人获得幸福,也有助于他的事业成功。
洛克提出,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智,就是要能够运用理智去驾驭和支配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顺从理性的指导。
礼仪的培养指的是要让儿童学习礼貌、礼节和风度,懂得人情世故,会接人待物,要文质彬彬,高雅友善。
智慧的培养指的是一种本领的培养,它使人能干而有远见,善于处理具体事务,要把孩子培养成坦白、公正和聪慧的人。
洛克认为勇敢和坚忍是绅士必备的美德,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品性,为此需要从小锻炼孩子的胆量,也即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使之能忍受痛苦,克服怯懦、脆弱的本性,能够做到刚毅、果断、勇敢。
洛克主张对儿童实施德育时家长要做榜样和示范;要充分练习好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要和儿童讲道理,还应该给儿童奖励,这包括尊重、称誉和赞扬,但洛克反对体罚。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但必要的责备、斥责也可保留,但不可挫伤儿童的自尊心。
在智育方面,洛克强调把孩子培养成有学问的人。他主张,不仅要向学生多方面地传授知识,使之增长学问,还要通过教育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发展论证概括的能力和系统思考的能力。他认为“正确的思考,比多知道一些更有价值”。值得重视的是洛克关于设置手工劳动课的意见。他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技能技巧的课业去获得技能技巧,掌握一定的木工、园艺、农业等实际操作本领。
关于智育的方法,洛克认为关键要使孩子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自己,提高求知的欲望。
在教育方法上,他非常重视儿童的年龄特点,强调示范和环境的教育作用,反对单纯的说教。他说:“无论给儿童什么教训,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监护人的行动榜样。”他主张一定要用温存的语言,耐心热情的态度,和颜悦色的劝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儿童的习惯,切记不可声色俱厉、简单粗暴地责备和训斥他们,以免伤害儿童脆弱幼嫩的心灵和正在成长中的自尊心。习惯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而且只有当一种良好的习惯已经形成之后,才能再培养另一种习惯。几种习惯同时培养,会造成夹生饭,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困难。对儿童的不良习惯,懒惰和任性,教师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姑息、迁就。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不仅是伟大的教育家,还是著名的科学家,为儿童和人类精神的复兴奉献了一生。著有《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手册》、《教育人类学》、《高级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等书。
1870年8月31日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父亲是贵族后裔,性格平和、保守;母亲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5岁那年,父亲因为职务上的关系,全家迁往罗马。在那儿,蒙台梭利开始了她多彩多姿的求学过程。13岁时进入工科学校工科组就读(当时极少有女孩子进入工科组)并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是日后她认为发展“数学心智”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
20岁自达文奇工科大学毕业后,她拒绝了父母亲要她当教师的建议,决心研读她热爱的科目——生物学,并执意进入医学院就读。然而,当时的社会非常保守,还不曾有女子就读医学院的前例,而蒙台梭利几经奋斗才在22岁进入了医学院,也因此更加忤逆了父亲,切断了父亲对她的经济支持。她只得靠奖学金及家教维生,度过了那段学医的艰辛路程,却奠定了她生物学的深厚素养。
蒙台梭利虽以她的才华和斗志,突破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束缚,26岁就以最优异的成绩,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名震全国。却仍然无法改变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成见,只能在罗马大学精神病诊所担任助理医师。
也由于这个机会,她接触到了白痴儿童(在当时白痴和疯子同被关在疯人院),对他们也由同情地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转而开始研究智障儿童的治疗及教育问题。她开始阅读当时塞根关于特殊教育的著作与伊塔对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在此期间,她曾去巴黎和伦敦参观和访问有关低能儿童的教育机构。
在精神病诊所工作的两年中,她察觉到:“儿童除了食物之外,还会在屋子里面到处乱抓、乱摸、找寻可让两手操作的东西,以练习他们的抓握能力。”这种认识奠定了她教育理论中“发展智力需要通过双手操作”的基本理论。并且由这两年的体验,她得到了对低能儿童教育的看法:“要克服智能不足,主要还得靠教育的手段,不能只用医药去治疗。”一改传统仅以药物治疗低能儿的偏执做法。
1898年,蒙台梭利在意大利都灵的教育会议上讲演,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儿童心理缺陷的精神病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此观点引起了医学界和教育界的强烈反响。教育部长不久任命她为国立特殊儿童学校的校长。任职期间,蒙台梭利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低能儿童的教育工作。后来她说:“在特殊儿童学校工作而得到的实践经验等于使我得到了第一个真正的教育学的学位。”
在任期间,蒙台梭利把自己根据塞根的书籍和伊塔的实验所研究出的方法,实际地应用到这些可怜的孩子身上;同时也为学校的同事和罗马的教师们,预备了一套对低能儿童的“特殊观察法”,来了解各个孩子的需要,去帮助孩子智能的进步。
不仅如此,她更针对这些孩子们的问题,用心研制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工具,帮助他们“手脑并用”增进智能,每天从上午8点到下午7点她都亲自和儿童相处,观察他们,了解他们,并做笔记分析和比较,不断研究出更好的办法。结果,两年以后,儿童们学会了许多她认为不可能的事,他们不但会读会写,而且通过了当时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们举行的公共考试。
蒙台梭利并未陶醉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此时她开始考虑,假如缺陷儿童经过合适的教育可以达到正常儿童的标准,为什么正常儿童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她觉得既然教育上的努力对人类智慧具有改变的可能(当时的学者都认为智力决定于遗传),而且,由正常儿童在“公共考试”中所表现的成绩,并不比智障儿童优异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正常儿童的智力发展,不是被抑制或被不正当的教育法所贻误,便是开始得太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赫伯特?斯宾塞
斯宾塞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他的快乐教育理念来自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他提出了“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揭示了科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对西方科学教育理论的开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19世纪后半期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实证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出生于英格兰德化郡的一个风景秀丽的乡村里,其父亲、叔父、祖父都是教师。
斯宾塞少年时代在家庭接受父亲的教育,自幼对动植物感兴趣。13岁时被送到叔父家接受更严格的科学训练,经过三年的学习,他掌握了欧几里得几何学、三角学、拉丁文、希腊文、机械学、化学等课程的知识。
斯宾塞特别喜欢数学和机械学,最感兴趣的是独立观察、分析、探讨问题。1837年,17岁的斯宾塞按照父亲希望的那样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到一所学校做代课教师,同年因其优异的数学成绩而被其父亲的好友邀去参加筑路工程。1837年~1846年间,斯宾塞一边担任筑路工程技术员,一边继续钻研力学、机械学、测量学、地质学以及有关的工程技术。1848年~1853年,斯宾塞担任了《经济学家》杂志编辑。1850年写出《社会青年力学》,1852年出版《进化的假说》。1855年他出版了《心理学原理》,1858年,开始撰写《综合巨著》,这部巨著共十卷,内容包括《第一原理》、《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研究》、《伦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1896年完成。在此巨著撰写和出版前后,斯宾塞还在杂志上发表了《智育》、《德育》、《体育》以及《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四篇教育论文,1861年将之汇集成册在美国出版,引起了欧美各国的普遍重视,该书先后被译成法、俄、德、拉丁、荷兰、丹麦等几十种文字,发印数百万册。凭着自己自学以及喜爱独立思考的个性,他写出的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颇深。
1903年12月,斯宾塞病逝,享年83岁。
斯宾塞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他指出:“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他的快乐教育理念来自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他提出了“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揭示了科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成为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纪念碑。斯宾塞曾获英、美、法、丹麦等11个国家,32个学术团体学术荣誉称号,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这个被很多人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的斯宾塞,一生都在倡导一种快乐的教育方法。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他的孩子小斯宾塞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他的教育方法已成为欧美大多数家庭培养社会英才的指南。一位叫艾利奥特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曾经这样评价斯宾塞:“很少有人像斯宾塞一样,对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民有那样大的吸引力。他像闪电一样冲击着美国和英国的学校教育。在美国,他的思想统治着美国大学达30年之久。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
斯宾塞的教育著作自问世以来,成为西方家庭和学校的教科书,成功培养了无数卓越的孩子。
斯宾塞的教育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倡科学教育,反对古典主义教育;
——提倡自主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
——提倡快乐和兴趣教育,反对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
斯宾塞深切地了解孩子的天性,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他能够在妥善驾驭孩子天性的同时,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
斯宾塞认为学习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很多因素的支持方可成就,比如毅力、定力、静心力、领悟力、努力和练习等等。所以学习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学习那么简单,它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情感、人品、智力、道德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孩子们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其学习能力自然也会提高,学习上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M.S.斯特娜:自然教育法
母亲主宰着人类的命运
M.S.斯特娜于1914年写成了《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在书中,她结合自己教育女儿的经历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方法。
斯特娜夫人,美国人,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语言学教授,毕业于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在著名的哲学家詹姆斯博士的影响下,阅读卡尔·威特的《卡尔·威特的教育》,深受影响,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斯特娜夫人有个女儿,名叫维尼夫雷特。在得到《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之后,她一边按照老威特的教育方法来培养自己的女儿,一边研究自己的育儿方法,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在母亲的训练下,女儿从3岁起就会写诗歌和散文,4岁时便能用世界语写剧本。她的诗歌和散文,从5岁起被刊载在各种报刊上并汇集成书,博得了广泛的好评。
斯特娜夫人也不满足于仅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才,她也渴望让世人了解早期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于是在她女儿12岁那年1914年写成了《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一书。在书中,她结合自己教育女儿的亲身经历,阐明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其中的许多方法可以同威特的教育方法相互印证,相得益彰,相信同样能给父母们有所启迪。
在斯特娜教育思想中,母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她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母亲所生,并在母亲抚育下成长着,所以人类的命运操纵在母亲手中。
许多母亲不知胎教的重要,尚未见到孩子时,他们认为对孩子的健康和幸福没什么责任。据生理学家说,母亲的食物对胎儿的健康很有影响。所以,做母亲的为了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应当加强对食物的研究。没有任何一个母亲给婴儿吃咸菜、虾和喝酒,但却有许多母亲给胎儿吃这些有害的东西。也就是说,有许多母亲在妊娠期间吃这些东西。
母亲不仅要考虑胎儿的健康,同时也应为胎儿的品德形成和智力的发展负责。所以,妊娠的母亲应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快活,不应经常哭泣。因为哭泣易使未来的婴儿发育不良,而发育不良是形成社会上软弱无能者的原因之一。人生在世,会不断地遇到困难,为了使下一代有克服困难的能力,我们必须生育出健康的孩子。
此外,应使孩子具有爱美、爱正义、爱真理、爱善行的精神。为此,在怀孕期间,应看好书、想好事情、听好的音乐、欣赏大自然的美和艺术作品,并且要做好事。
根据生理学家的理论,恐怖会阻碍心脏的活动、抑制腺体的分泌、毒化乳汁、使头发变白、使人老化。因此,他们认为恐怖是恶魔,应杜绝它。而要铲除它,应当具有勇敢和快活的精神。
女性不生孩子就不能体会到生活的幸福。但要记住,做母亲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凡是没有决心战胜这些困难的妇女,最好不要生孩子。母亲在埋头于教育孩子的同时,还要照顾好丈夫。对丈夫照料不好,丈夫可能会另有所欢,从而破坏家庭,所以,母亲的工作并不轻巧。
多数母亲雇人教育孩子,这样的妇女不能称为母亲。母亲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须由母亲承担。把自己的孩子委托给他人,只有人类这样作,其他的动物决不会这样。罗马之所以灭亡,就是由于罗马的母亲们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委托给了别人。
此外,斯特娜夫人还奉劝天下父母要慎用保姆。我们骑马,甚至也不雇用不称职的马夫,但是有的母亲却把孩子交给无任何学识的保姆。这样的保姆整天对孩子说,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因为她这样最省事。但这样一来,非但不能发展孩子的能力,反而使之萎缩。并且,孩子在这些保姆跟前,会形成各种不良习惯。当然,生活较富裕的母亲,对孩子的照料不一定全要自己动手,可以把部分任务交给保姆。
然而,要尽可能地多花些钱,雇一位有教养的妇女做保姆。即使如此,孩子的教育不用说,吃饭、洗澡和穿脱衣服等,也都应由母亲自己承担。
母亲和保姆的性格非常重要,甚至她们的表情对孩子都有影响。所以,保姆应选择性格开朗、喜笑颜开的妇女,母亲也尽可能使自己表现得快活。
孩子的周围环境,应尽可能美观,令人感到愉快。日本人坚信周围环境美,孩子也会美。希腊有个习惯,妇女在怀孕期间要观看美丽的事物,这是为了使孩子也能成为美丽的人。因为美能使人精神愉快、感到幸福,而愉快和幸福能使人变得更加美丽。
斯特娜夫人还建议给孩子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室内环境。孩子的房间应选择家中最好的屋子,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墙壁最好是暗绿色的,有利于孩子的眼睛。床是洁白的,被子要软而轻,毛毯也应是轻的,重的易使孩子疲劳。墙壁上要挂有各种名画的复制品,最好在壁炉和桌子上陈列一些著名的雕刻仿制品。当然,这些物品可以买便宜的。
斯宾塞曾经说过,所有的人都应当是教育者,至少所有的母亲都应当是教育者。教育不应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孩子进入学校后,母亲和教师必须互相协作,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
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我们却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为,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
福禄培尔曾经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遗憾的是,真正理解这一意义的人却很少。堕落的母亲,正在把自己的子女送入监狱和教养院。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音乐才能教育的奇迹
铃木镇一出生于1898年的日本名古屋,其父经营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工厂。22岁时铃木镇一赴德国学习音乐,回国后对如何通过拉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他抱着“每个孩子的能力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立志于对孩子进行“天才”教育,培养出了大批的“天才”儿童。著有《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一书。
你可曾看到过3000人同时进行小提琴演奏的情形吗?
在日本,从全国汇集而来的学生,按照从500人到1000人、1500人、2000人的规模,逐渐递增,最后达到3000人的大演奏,把表演大会推向了最高潮。你又能相信这些演奏者多半是少儿,甚至很多是三四岁的幼儿,并且完全没有经过统一的训练吗?
恐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演奏会了。这些无法言喻的精彩演奏使与会的所有听众都深受感动,很多人都是边听边流泪——对如此众多年幼的孩子出色的演奏而惊讶,被那高超优美的音乐所感动。
同样的情形也曾感染了著名的音乐大师们。
1955年的某一个晚上,日本松本音乐学院等待着世界著名的维也纳艺术学院合唱团的到来。在一个合唱队员无法置信,甚至怀疑是否走错地方的家庭宿舍式的小楼里,30名幼儿和小学生用小提琴拉起了巴赫创作的《落第协奏曲》。
刹那间,合唱团的所有成员都显露出了非常惊讶的神色,他们万万没想到,竟会从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操作的小提琴中发出巴赫创作的难演奏的曲子,而且声音如此优雅。
惊奇突然变成了强烈的感动。接着,孩子们又合奏了两三个曲子。然后,合唱团的指挥者达皮特教授说:“奇迹!真是令人难以想像的事,这回我想听一听前排小孩子们的独奏。”
被点的孩子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拉了巴赫创作的协奏曲《协奏曲第一号E短调》,拉得非常出色。
接着又点了第二个人的名字,是其中最年幼的一个。她拉了维瓦特创作的《G?莫尔协奏曲》,同样精彩。
合唱团的成员们对孩子们的演奏都感到无限的喜悦和激动。他们与指挥者都并排站在钢琴的旁边说:“让我们一起唱吧。”
着装美丽的合唱队和优美的伴奏声使松本音乐学院的破旧大厅顿时变成了盛大的家庭音乐会。
另一个场景。1961年4月16日,在东京文京公会堂的舞台上,400名5至12岁的孩子手持小提琴,整齐地排好了队。他们在等待着20世纪诞生的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大提琴演奏家卡扎斯先生的到来。卡扎斯先生刚一进入会堂,当看见舞台上排列着的400个孩子,他就激动地一面高高地挥着手,一面就座。与此同时,舞台上一齐奏起了《闪闪星星变奏曲》。
“好!——好!”
这位年迈的巨匠一面惊叹地睁大眼睛观看,一面连连不断地流露出赞叹之声。当孩子们演奏起波巴鲁德和巴赫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时,他的激动之情达到了顶点。
老先生被感动得哭了,眼里充满了泪水,话都说不出来了。演奏结束后,他给孩子们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称这是自己“亲眼见到的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激动的场面……”人数众多的、年幼孩子们的合奏,简直如同一人独奏的那样和谐。这些孩子既不是精选出来的尖子,也没有经过其他什么特殊的训练。究竟是谁创造了这个令全世界关注的奇迹呢?
他就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和音乐家铃木镇一先生。
多湖辉:实践教育法
多湖辉
二战以后,日本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的高潮,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多湖辉便是其中之一。
多湖辉认为培养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他的教育思想浅显实用,深受人们喜爱,影响了一代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多湖辉的著作从胎儿到小学教育,从教育心理学到具体的教育行为都有详细的论述,可谓是“儿童教育的百科全书”,包括《母爱促进身心健康》、《如何开发孩子的能力》、《管教孩子的技巧》、《学习指导法》等。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在对其经济和政治发展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的同时,也对日本的教育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许多外国研究者认为,日本近代经济上的成功正是高识字率与教育水准提高的结果。二战以后,日本朝野上下一直在讨论一个话题:教育投资论。这种理论认为,不应该把教育开支看作消费,而应视为投资。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一代日本政府的决策和父母的教育观,全社会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的高潮。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一批颇具影响的教育家。多湖辉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为一名日本杰出的教育家,多湖辉教授对儿童心理和脑力开发研究造诣颇深。与许多以理论见长的学者不一样,多湖辉的教育思想更具实践性,直指儿童教育的具体实际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多湖辉曾经担任过大学附属小学的校长,这使他有机会接触许多小学生,并开始考察围绕现代儿童的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问题。在这期间他开始重新考虑,究竟什么是教育?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关键场所,是否真正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多湖辉认为增强孩子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动态,而且应该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地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
每一个做父母的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都十分用心,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他们甘愿不辞辛劳,费尽心血。但是往往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其原因就在于孩子的父母没有以一个实践者的心态来教育孩子,他们既缺乏教育的具体行动,又缺乏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多湖辉教授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周一次做客广播节目《育儿问答》,在节目中,他与父母和孩子进行了广泛的沟通,了解到了许多在日常生活和现实社会中,孤立孩子、扼杀其应有才能的父母们的种种表现。他为节目准备了许多资料,并且以这些资料为素材,完成了一系列儿童教育书籍的写作。
多湖辉是多产作家,其著作畅销长久不衰,作品语言通俗易懂,对各种问题均能深入浅出,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行之有效,因此,他的大名在日本家喻户晓。这些著作包括《母爱促进身心健康》、《如何开发孩子的能力》、《管教孩子的技巧》、《使孩子聪明的心理战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方法谈》、《学习指导法》、《孩子的心理规律》、《责备孩子的方略》等等。他的著作从胎儿到小学生教育,从教育心理学到具体的教育行为,方方面面都详细论及,可谓是“儿童教育的百科全书”,很有参考价值。
在一系列著作中,多湖辉强调,胎教是新事物,胎儿的灵性与母体息息相通。母亲的生活习惯、饮食、健康、情绪对胎儿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母亲切不可掉以轻心。胎动是胎儿向母亲发出的各种信号,母亲不可不知。
遗传对人的智力有很大影响,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更大,即使先天不足,只要教育及时得法,本人不懈努力,同样可以使智力得以不断的提高。
母亲是婴、幼儿的启蒙老师和引路人,责任十分重大。一般的母亲对“育”能尽到责任,但对“教”的认识却往往不足。常言道“人看从小”、“3岁看大,7岁看老”,说明幼儿期的教育极其重要。幼儿的可塑性很大,问题在于怎样去塑造。对3岁前的教育等闲视之,是父母的一大失误。
多湖辉的教育思想以浅显和实用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关注早期教育
井深大是日本当代教育家,索尼电器公司的创始人及名誉董事长。他从商界功成身退之后,热衷于研究早期教育问题,产生了一种在幼儿教育上有所作为的想法。井深大创办了“幼儿教育研究会”,对日本的母亲进行教育,并发明了许多刺激婴幼儿智能发育和情操培养的切实的可行方法,为日本经济奇迹的创造输送了无数一流人才。
在上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起飞,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早期教育问题。他们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传统的教育体制和观念发起挑战,并投身到幼儿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井深大先生就是这场“运动”的先驱。他从商界功成身退之后,热衷于研究早期教育问题,产生了一种在幼儿教育上有所作为的想法。
他发现,日本不仅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出了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在幼儿教育上,充斥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如有人认为,幼儿教育只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对于一般的孩子就不必花那么大的精力;还有的母亲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那种天才型的孩子,因此,在养育儿女时,只要尽力把孩子的体力培养好就行了;还有一类母亲,她们尽管肯定幼儿所具有的无限潜力,但仍然顽固地坚持已有的观念,认为一个小孩即使在幼儿期的启蒙教育中奠定了良好的潜力开发基础,但是,想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体制下发展他们的更大潜能也值得怀疑。
于是,他大声呼吁:“为了孩子的未来,天下所有的母亲们,应向现行的育儿观念提出挑战。如果天下父母们仍然抱持传统的观念,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就无法革新孩子的脑力,使他们脱胎换骨。而且,孩子的教育从出生的那一瞬间即已开始,因为对于一个毫无能力的孩子,他的可塑性是最高的。”
其实,凡是为人父母者,都会对幼儿教育感兴趣。由于他们本身是从幼儿走过来的,现在又有子女,因此他们对如何教育子女,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一旦遇到现实问题,例如孩子一直不会说话,或者进入小学就读后,成绩不理想等等,做父母的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错误。若再深入思考,他们更是感到自己对幼儿的能力根本一无所知,到了这种时候,他们便会不安起来。
为了加深对幼儿教育的了解,井深大曾创设了“幼儿教育研究会”,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在他的观念中认为教育应该越早开始越好,于是设计了许多早期教育的方法,然而他的这些方法却遭到日本文部省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的极力反对。例如拿英语教育来说,许多专家认为让儿童学英文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他们提出了十分强烈的反对意见。甚至有位专家更为极端,认为:“太早实施英语教育会使孩子的头脑变坏。”耐人寻味的是,这位曾极力反对的人后来为了弥补自己当初的失言,竟毅然担任了幼儿英语教育会的会长。庆幸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想法也在不断地改变。到现在,幼儿教育已普遍地被社会所接受,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