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同学打来电话咨询:操作工人应该如何激励?仔细了解,他们公司对操作工人采用计时工资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磨洋工的现象比较严重,公司曾经试点过计件工资制,但是产品返工率提高,激励效果不明显,而且公司是生产中高档手表的,质量的保障更加重要,又要顾虑民工荒的问题。
计时工资制是依托于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支付工资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一个潜在前提就是“劳动定额”,如果为一件商品支付的劳动超过定额,那么为劳动支付的成本就会攀升,企业效益就得不到保障。同学公司的问题,是采用了单纯的计时工资,没有确定劳动定额来约束。
同学公司有一个简单的劳动定额,不够足以应用的程度。因为他们只有加工时间,缺乏生产准备时间、排队时间、等待时间和空闲时间的界定。同时,在没有定额约束的前提下,进行定额约束,只能规避“磨洋工”现象,起不到正向激励的作用;而且,这种另加的约束,将会造成操作工人的不适应,考虑到民工荒的问题,风险较大;此外,劳动定额的确定问题,涉及到较大的系统性和技术性问题,如果自身操作,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参与,具体操作难度较大。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给出的初步解决方案:即以现有的计时工资制为主体,以保障质量的劳动定额为修正指标,区分员工等级(初步界定为7-9级),这样能够在现有条件约束下合理的解决操作工人的激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