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提高远程投送能力 加速向战略空军转型
中国“运-20”横空出世
阎良,古都西安的一隅,用冬日苍穹里冲天一“飞”惊艳世界。随着那架代号“鲲鹏”的运-20重型军用运输机翩然划过长空,国人追求多年的大飞机梦想终于照进现实,中国现代军事工业发展史也就此翻开新的一页。
性能指标跻身世界前列
运-20横空出世引发全球冲击波是意料之中的,这不仅在于其首飞亮相选择在中日围绕钓鱼岛主权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亚太地区局势在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加速实施的复杂微妙时期,而且在于其各项参数指标在世界各国大型军用运输机中名列前茅,一旦全面服役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空军向战略空军转型。
“跻身大型军用运输机前十。”这是外界对运-20性能指标的一种体评价。运-20的确“功力不凡”就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运-20最大起飞重量达200吨级,最大载荷达66吨。根据这一核心性能指标,该机超过俄罗斯伊尔-76(最大载荷50吨),排在乌克兰安-225(最大载荷250吨)和安-124(最大载荷150吨)、美国C-5(最大载荷约120吨)和C-17(最大载荷约78吨)等之后,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重型”军用运输机。
从一定意义上说,最大载荷量决定了运-20的耀眼光环,对此,军事专家葛力德这样评价说,运输机相当于人的 “腿”和“肚子”,腿的长短影响单位时间行进的距离,而肚子的大小则决定容量。所以,人们把大型军用运输机的装备数量、技术水平和运载效能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备“战略空军”能力的重要标志。可以预见,运-20一旦正式成批次服役,我国空军总体实力将实现一次新的质的飞跃。难怪有军事爱好者十分好奇地发问:“200架运-20服役后,我空军机动作战能力将提升到何种水平?”
研发制造体现国家意志
生产大飞机特别是大型军用运输机是我国的夙愿,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经历波折。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做出了“大搞直升机、大搞运输机”的决策,先后研制了运-8和运-7H军用运输机。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走上了进口大型运输机解决航空运输能力不足问题的路子。1993年,大飞机计划再出发,前期论证和准备工作迅速展开。2006年初,“发展大飞机”作为国家决策被写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年6月,大型运输机项目正式立项,国产大飞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受2008年汶川地震后大型运输机匮乏制约抢险救灾的刺激,大飞机计划进程进一步加速。4年多之后,我国首款自主战略重型运输机运-20终于试飞成功。
与美国和俄罗斯的大型运输机相比,历时半个世纪直到此时才面世的国产大飞机无疑是个后来者,但是在著名军事专家、《舰船知识》主编宋晓军看来,这一点恰恰是其优势所在。他指出,运-20研制成功较晚,可以应用更新技术,具很强的后发优势。目前,运-20首秀后正处于加速和定型阶段,一些新出现的技术还有望继续应用上去,使其更为完善。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
中国大飞机计划一直以来都引人注目。实际上,早在去年12月甚至更早,外国军事专家和相关刊物就在猜测运-20相关性能指标,而它亮相以来更是牵动着世界的神经。日本NHK电视台解读“运-20”首飞时称,中国正在不断加强军事物资的运输能力,今后欲借助大型运输机进一步确保和扩大海洋权益。《印度时报》认为运-20显示了中国正在利用本土技术加强军事实力,震慑了觊觎中国领土的日本和菲律宾等国。在众多声音中,有一种关于运-20抄袭美国C-17的论调。对此,国防大学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运-20首秀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成功等信息,我国相关部门主动及时对外界进行了披露,不仅表现了军事透明度诚意,而且展现了我国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定信念和强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