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建勇,葛建勇讲师,葛建勇联系方式,葛建勇培训师-【讲师网】
心理健康励志培训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葛建勇:提高学习能力的九大秘诀之六自信心--解决孩子的厌学策略
2016-01-20 47885

第六大秘诀:解决孩子的厌学策略

                                

一、积极因素越抓越积极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成就感到喜悦。这种“成就感”是我们激发孩子学习的有力手段。  有的人可能因为某一次的成功(如某一次比赛获一等奖,某小发明的成功,一写作的发表……)而强化兴趣爱好,使其不断发展、巩固,以致坚定方向和信念,后来在此方面成为专家,所以对这种反馈不容忽视。
     中国孩子和西方孩子都在画画,画得也都不太好,中国家长看了后说:“你这画的是什么呀,狗爬的似的,就你这样的还想当画家。一边待着去吧。”一把就把画撕了,孩子从此再不画画了。而西方的家长则会从画中找到一点好的地方,说:"你这儿画得真好,比我画得都好。你真有美术天才,将来一定能当个画家。孩子听后认为自己真有这方面的天才,倍加努力,而后可能真的成了画家。一种教育方法是鼓励,让孩子尝到甜头,一种是打击、压抑,两种方法的效果截然不同。
       对于学习差的孩子要多表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以表扬。对于孩子的进步,家长绝不能视而不见,而要“大做文章”,要和孩子一同分享快乐,这样做孩子才会受到鼓励,汲取力量,大踏步地前进。对孩子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积极因素越抓越积极。
       对后进生更要抓积极因素。有个孩子上课从来都不听讲,对学习无兴趣。我一上课就把他叫起来。他以为我要批评他,低着头。我说:“请你说说自己的优 点。"他瞪着眼,粗声粗气地嚷着:“我有什么优点啊,我是最差的,我没优点。”我当时不解,心想叫你介绍优点怎么还这么大气啊?后来我才知道从没有人  说他的优点,他以为我是当着全班的面讽刺他。于是我动员全班同学给他找优  点。同学们举手说:  “他劲儿特别大”;“他足球踢得好”;“他讲义气,爱打抱不平”……我当即说:  “你看你有这么多优点,有的优点我都没有。你不是最差的,你要好好听讲,一定能听会不少,不信今天我讲课你听听试试!然后我开 始讲课。上课时讲到容易的题就让他答,他答对后,我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我 问全班同学:  “他是你们班最笨的吗?,’同学们齐声说:  “不是。”刚答对哪能说是最笨的呀。这个孩子高兴极了,其实不是最笨的这句话并不是什么好话,不是 最笨的,倒数第二笨也不行阿!可这孩子连倒数第二笨都没听过,听的都是最笨!
     最笨!最笨!由于我对他的肯定,这节课他听得很认真。下课我问他过去为什么不听讲,他说:“老师说我笨,说我一辈子全完了。我想,我是笨,听也听不懂,所以根本不听,今天您说我不笨,我一听真听懂了。’’这个例子说明:学习成绩=能力×激励  

家长一定要多给孩子以鼓励。让孩子尝到学习的甜头。

   二、孩子考家长

要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决不能采取压制的办法.而应该让孩子当学习的主人,想法使他们由被动变为主动。

有个语文教师想出了个好办法,期末考试由学生自己出题自己答。看谁出题的水平高,考得全面,考到了教学重点、难点,老师根据试卷给评分。没想到这次考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为了出好这张卷子,同学们把整本书复习了好几遍,找出重点、难点,考虑怎么问,怎么答,达到了全面复习的目的。

      家长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让孩子出题考家长,孩子的兴致一定会很高。让孩子出考题,孩子就要找最难的出,这时他就得自己先弄懂,不然怎么给家长判分呢?一般来说会考别人的人自己就比别人高出一筹,只要长期训练,孩子会出题了,自然就能掌握重点、难点。

  让孩子出题也便于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出题往往出自己最拿手的题,家长通过孩子的试卷可以看出孩子学习的长处和漏洞,便于扬其长补其短。

家长在答卷时可以故意答错几个地方,让孩子挑出来,他可高了。一般来说,孩子批改起来可认真了,一笔一划,一个标点都不放过。拿不准的地方就翻书查找答案,再拿不准就背着妈妈去问爸爸。孩子拿着红笔给妈妈打分时甭提多得意了。

为了让孩子充分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甚至可以采取“让孩子教大人,,的方法。“学”与“教”相比,“教”比“学”更难,要教别人,自己必须把概念搞清楚,吃透教材,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知识重新组合,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这比“学”的要求高多了,如果能坚持这样做,不但促进了孩子的学习,还提高了孩子的能力。

总之,我们的主导思想是让孩子从被动变为主动,让孩子当学习的主人。

三、减轻感觉上的负担
     如想让孩子学习1小时,那么家长最好不说l小时,而说学习50分钟,孩子听了以后觉得还不到1小时呢,没什么,于是开始学习时就很痛快。反之家长说学1小时10分钟,孩子会说:  “哟,一个多小时呢,真烦人!”实际上里外差不了多少时间,可在孩子的感觉上就差多了。
     假如家长觉得50分钟不够,那没关系,先说50分钟,待孩子学到50分钟时再和孩子商量:“再学10分钟怎么样?”孩子一听才多10分钟,“行!”很痛快就答应了。孩子学习前后也是一个小时。
    要减轻感觉上的负担应指导孩子几门功课交替着做。总吃一样菜,再好吃,吃时间长了也会腻的。孩子学习也是如此,总做一门功课,时间长了也会烦的。所以应该让孩子把文科作业和理科作业交替着做,总保持一种新鲜感。虽然做的功课还是那么多,但在感觉上要轻松得多。

四、游戏性学习

    “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是教育的一大弊端。枯燥的学习往往导致孩子厌学。瑞士教育学家蒙特梭利认为,小孩子学习应该在玩中学。让学习富有游戏性。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家里孩子是个别学习,完全有条件把学习搞得有生气,让它活起来。这就需要家长动脑筋。
      有个家长用扑克牌教孩子认字,孩子喜欢兵器,于是家长就买了一副兵器扑克牌,边玩边认识各种兵器的字,家长又教他认扑克牌上的说明语,扑克上的简 短说明很快就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了。家长就相继为儿子买回了“军舰”、“坦克”、“飞机”等介绍兵器的儿童读物,孩子居然能抱着这些书半天不动。一天,孩子挺严肃地对家长说:“妈妈,咱们还没有宇宙飞船,等我长大了,我要造宇宙飞船,把五星红旗插到月亮上去。”

学语文,孩子最烦的就是读课文、背课文,他们往往把书面作业写完就玩去了,至于读课文的作业他们就偷懒了,认为老师无法检查到底读没读。于是家长举行“家庭朗诵会”,最后评奖,孩子很感兴趣,把该读的课文全都读了。

 搞个“家庭录音广播”也会使孩子很感兴趣。让孩子先练习,然后录音,放出来大家昕,边听边评价,这会迅速提高孩子的朗读水平。这时的评价孩子最服气,因为他自己也能听出毛病,甚至为自己的怪调而放声大笑。在我们的实验中,很多孩子为了录好音,事先不知读了多少遍。父母还可把录音存档,将来拿出来对比,看孩子朗读进步的情况。

建立“家庭剧院”,排演时家庭成员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孩子会非常高兴。召开“诗歌朗诵会”,听朗诵磁带进行模仿等,都能调动孩子朗读的积极性。

怎样使孩子的学习带有戏剧色彩、富有游戏性,是家长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设计好了,孩子的学习就会有生气,就会有乐趣。  学习并非都是枯燥的,看你怎样设计。

不要让孩子感到学习是苦恼的,要让孩子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

五、人的成长与好奇心
      学习兴趣最开始是由什么发展起来的?我认为是好奇心。由于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好奇,便有了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反映到学习上就是学习兴趣。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问。孩子的问题是千奇百怪的, 如月亮为什么跟着人走?人的影子为什么不总在身后?肥皂泡为什么会漂浮?电视机 为何能收到图像?歌声怎么会从收音机里跑出来来?等等. 一般来说家长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存在三种问题:一种是有能力给予解答,但解答过细,从而剥夺了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和 学习的兴趣。第二种情况是家长连自己都不懂,因而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家长因无力解答 而感到窘迫不堪,于是说,小孩子别问那么多,长大就知道了,从而压抑了孩子的求知欲。第三种是家长大发其火: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烦人,一边去!”他们只顾忙于 自己的事情,打牌、看电视,而对孩子的问题不予理睬。这些做法都是不足取的,压抑了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埋下了“厌学”的根。

那么采取何种方法才是适宜的呢?最根本的是家长应该鼓励、引导孩子提出各种问题,并给予表扬,同时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开动脑筋,告诉他们到什么地方,通过什么途径以及如何去寻找答案。当家长遇上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时,正是激发孩子求知欲的好时机,家长应该说:“这个问题我不知道,等我学习后告诉你。”或说:“这个问题现在还是世界上的一个难题,你好好学习将来可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解答这个难题的人。”

如果家长正确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上学时再引导到学习上就是学习兴趣。

家长应帮孩子将好奇的小船驶入知识的海洋,将孩子的好奇变成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上学以后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水平更高了,他们的问题涉及到高深的知识,如计算机、机器人、宇宙飞船、克隆人等前沿科学。如果家长利用这些好奇心,把它和学习挂钩,让他们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去揭开这些秘密,那么这些问题就会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和引发学习兴趣的本源。

家长可以用书籍来激发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到书籍的海洋中探求知识的无穷奥秘。家长应该千方百计帮助孩子寻找书籍,帮助孩子查资料,帮助孩子学习有关的基础知识,我想孩子一定会非常高兴,在这个基础上家长告诉他们现在学习的知识与那些“秘密”的关系,他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六、外松里紧    

我们访问过不少学习尖子,他们的家庭教育情况不尽相同,但有一种是耐人寻味的,就是家长对他们的学习并不太过问,既不给他们请家教,又不送他们进“补习班”、“提高班”,而且也不怎么检查作业,甚至连参考书都不怎么买,结果孩子学习的劲头很大,最终考上名牌大学。

  当我们问家长时,家长说我们是“外松里紧”。所谓“外松里紧”,是指家长并不给孩子多留作业,也并不整天盯着孩子,表面上看好像不管,平时不怎么跟孩子唠叨,而在关键时刻给以点拨,表面上不多留习题好像很松,可实际上给以必要的引导,对具体功课不怎么辅导而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从小就下功夫,从根儿上管。这种方法不易造成逆反心理,不易形成厌学情绪。

   现在不少家长整天和孩子唠叨学习,唠叨得孩子都烦了,家长又给请家教,又给报学习班,又给买参考书,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孩子能不厌学吗?总的来说现在家长对孩子是“教育过度”。我认为我们应该给孩子松一下绑,稍微宽松点,这样可能更益于孩子学习。

  我们平时读书也有个感觉,书太多了,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反倒不愿读了。

没有书看,跟人家借书看,而且要在规定时间还书,这时读书的劲头最高,所以说“买书不如借书”。如果是自己买回来,而且一大堆,可能就放在书架上不读了。人需要有点“饥渴”,对知识和学习也是这样。

  我认为对孩子学习抓得要适度,太松不行,太紧也不行。“外松里紧”是个好办法。当然也要因人而异。

 七、分数隐私与否

在我对孩子的调查中,曾问过孩子最反感家长哪些做法。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家长逼交成绩单,尤其是孩子考得不好时,家长非要追问分数,孩子非常反感。于是有人提出孩子分数的隐私问题。其实分数隐私与否倒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追问分数,如何对待分数。如果教育思想正确,不把分数当做棒子,“隐私”不“隐私”都没关系。其实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早就看在眼里,即使不看分数也知道孩子用功没用功。

家长如能把分数看透,就不会把精力都集中在分数上,用分数压孩子。 不少科学家、伟人、有成就的人上学时分数并不高,分数并不是衡量孩子学习的惟一标准。

一生作出无数项发明、对人类生活有重大贡献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学校里被教师觉得愚不可教,只上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小学就回到家中。庆幸的是爱迪生的母亲认为儿子是聪明的,决定自己来教育他。就这样,一半靠着母亲的慧眼、支持、鼓励,一半依凭自己顽强的自学、探索,爱迪生成为人类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它告诉我们分数既公平又不公平,我们应全面衡量孩子。
      我的观点是“不能不看分,也不能只看分”。

追问成绩单的结果往往更加造成孩子“厌学”,对不爱学习的孩子而言,成绩单似乎是他烦恼的最大来源。因为讨厌所以不爱学习,因为不爱学习所以成绩差.因为成绩差所以会挨父母的骂,因为父母骂所以变得更讨厌学习,这可说是典型的“恶性循环”的模式。

对于自尊心比较强的孩子.最好不要强遁他拿出成绩单。而要采取迂回的办法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比如通过电话询问老师,通过孩子的同学了解。最好的办法是启发孩子自动把成绩单交给家长。

家长平时要加强思想工作,告诉孩子越是考得不好的时候越应主动向家长汇报,这反映你的坦荡胸怀。主动汇报说明你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而且家长掌握情况后好及时帮助你。
      家长每次拿到成绩单应有个正确的态度。不是训斥打骂.而是给以真诚的帮助.孩子以后就不会藏成绩单了。家长处理好了成绩单的问题,可以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这对于克服厌学情绪是有利的。
      九、欲擒故纵
      每到寒暑假,家长首先想的是让孩子怎样复习功课,有的在放假前就给孩子安排好了学习计划。这种良苦的用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未必符合孩子的心理。
      孩子紧张地学习了一学期,盼着放假好好玩一玩,没想到还没放假眼前就堆上了一堆作业,心里能不烦吗?有些孩子对家长强制的计划公开提出挑战,有些则消极抵制。在这种心情下复习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孩子放假想玩一玩,本是可以理解的,放假就意味着休息嘛。我们当家长的要理解孩子的心情,因势利导。放假后先不提学习,而主动地提出让孩子好好玩一玩,帮孩子订一个玩的计划,可以想象孩子会多么高兴。这时家长再在计划中把学习内容安排进去,这不是两全其美吗?孩子玩的心情满足了,家长让孩子学习的计划也没落空。孩子对这种计划一般不会反感,因为计划是以玩的名义订的,计划也是先安排如何玩的,他们执行计划会很自觉,既然玩是按计划执行的,学习也不能例外。
      假期中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从玩的计划下手。暗中向学习进攻才是上策.这就叫欲擒故纵。

 十一、如何处家长与老师的关系

有些孩子厌学是因为师生关系不正常,个别老师对孩子有偏见,造成孩子在心里不喜欢这位老师,因此不爱学这位老师的功课。一般来说厌学是有方向性的,孩子厌这科可能不厌那科。凡是爱学生,教学水平高的老师,学生就愿意学他教的那门功课。

孩子如果遇到不喜欢的老师,家长要采取巧妙的办法和老师沟通,希望老师能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吸引孩子爱学他那门功课。
      如果实在不行,可以通过学校领导巧妙地转达家长的意思,总之要处理好家长与老师的关系。
      当然如果实在不行,只有转学,不能把孩子耽误了。   

孩子不喜欢老师,往往也有孩子自身的原因,家长不能一味地埋怨老师,尤其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贬低老师,“瞧你们老师那德行,还当老师哪”、“我找你们老师去,再对我们孩子这样,我饶不了她”……这样的气话只能增加孩子对老师的反感,结果孩子更不愿意上那位老师的课了,受害的最终是自己的孩子。

正确的做法是:试着赞美一下孩子平时敬而远之的老师.特别是全家一起吃饭时。很自然地赞美老师的优点。
     不管什么样的老师都有优点,爱生气的老师也好,出很多作业的老师也好,我们都应维护老师的威信,而且要让孩子觉得这是大人的真心话。这样的话说多了孩子也会慢慢转变对老师的看法,进而能从自身上找原因,慢慢改变厌学情绪。

十二、发现法
     美国教育家发明了一种教学方法叫“发现法”。这种方法主张老师要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知识、总结知识,其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对问题作出各种假设、验证假设、总结出正确的结论,获得新知识。实验证明这种方法有两大优点。一是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二是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多是灌输式的、死记硬背的,因此孩子对学习无兴趣,如果我们采用“发现法”的学习方式,哪怕是偶尔用一下也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孩子自己去研究空气污染问题;自己去调查沙尘暴问题;自己去研制火车路口自动落杆问题等,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兴趣自然会被激发出来。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布置孩子开展探索性学习的任务,用“发现法”去进行研究,目的不只是为了研究的成果和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十三、变换出兴趣
      兴趣来源于新奇,变换产生新奇,产生兴趣。然而现在孩子学习方式太死板,这怎么能产生兴趣昵?

默写、默写、默写;计算、计算、计算。若是学习的方式十年如一日的话,那么即使是原本再喜欢的科目也难免会感到厌烦的。因此,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学习内容,也不妨大胆地改变做法。变换一下方式,用新奇的形式吸引孩子。即使原本不感兴趣的科目。因为新做法、新刺激等因素。也许会使孩子有耐性地学下去。
     比如说改变一个书桌的摆放的位置,改变一下学习环境;  再比如说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变换一下。可以搞文理交替学习。变换可以产生兴趣,这是一个规律,至于如何变换学习方式,就请家长根据 孩子的实际情况去创造了。
    十四、暗示学习法

有些孩子厌学是因为感到学习太枯燥,尤其是只背诵抽象的定理、定义、公式、概念的时候,因为这时孩子只用左脑,学习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厌倦的情绪。针对只用左脑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新的学习方式——暗示学习法。
      暗示学习法是保加利亚教育家、医学家乔治·拉扎诺夫所创造,它是运用音乐来激发学习兴趣。音乐有一个作用,就是防止瞌睡。为避免瞌睡,最好听自己喜欢的音乐。
       环境太吵让人无法集中精神,相反,过度安静也不太好。在能够听到美妙的声音或音乐的地方,人最容易集中精神。日本有个中学,连上课时也轻声播放音乐,为的是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
       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政府已经开始立法规定,每一名新生婴儿都必须获赠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音乐激光唱片,因为研究显示聆听这两名大师的音乐能够提高儿童的智商。此外,立法还规定这两个州内的每一间托儿所都必须让孩子们听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音乐,以便进一步为儿童营造一个能提升智商的环境。
      暗示学习法就是精心设计一种活泼愉快的学习环境。运用音乐旋律、节奏等多种暗示因素,充分调动右脑和人体的功能来协调一致地支持左脑的学习,在愉快、放松的状态下掌握知识。它的具体做法是:

    ()在放松中集中精力
     放松是指身体和心理上的放松。一种特殊节奏的音乐可以帮助人体放松,但 在放松的同时又必须使大脑仍处于机敏状态。
    (二)正确地选择音乐
    每分钟六十拍的巴罗克音乐效果较好。
     (三)呼吸和脉搏跳动要有协调的节奏
    专家认为每分钟心跳60次会使大脑更敏捷。呼吸和脉搏协调跳动可以克服脑  电波中的心理噪音,使信息的输人变得异常平滑和均匀。
    (四)暗示学习法主要用于语言(特别是外语)。也可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不但不反对在有衬音的环境下学习,反而鼓励孩子边听音乐学习。当然这种音乐应是节奏适当、曲调和缓的精选曲目。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有效地缓解厌倦情绪,提高学习效果。

     十五、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一译皮革马利翁或皮克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 王,由于正值青春年华,他经常幻想有朝一日能跟一位美女相约出游。后来,他 请来了一位雕刻师,依他描述的形象雕了一座美女塑像与之朝夕相处。这种真情 感动了天上的神,于是赋予塑像生命,让她和王子结婚。从此世界上就有了塞浦路斯人。后来,罗桑沙和杰柯逊两位心理学家将其寓义引入教育学中,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主要是指期望的作用.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在一种良好的期望中生活,经常听到的是期望的语言,如“这孩子真聪 明”、“以后一定有出息”之类的话。赞扬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对  这样的期望往往信以为真,特别陶醉,心里不知不觉地就慢慢形成了这样的观  念,认为自己确实比别人聪明,对学习有了更浓的兴趣。当我们非常自信的时  候,心理、生理上会调整到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真的能如自己所期望的 那样达到一个个目标。

 相反地,如果家长总是对一个孩子说“你真笨!”“你怎么老比不上别人”之类的话,久而久之,他也会信以为真,脑海里会出现这样的暗示,  “这道题我肯定解不出来”,结果能办好的事往往也会给办砸了。这是不良期望的恶果。所以。每位家长对孩子都要有一个好的期望,而且要通过言谈举止让孩子感到你的期望。

  有位学生各科学习成绩都很一般,惟有物理相当出色。经调查,原因是这样  的:他曾从同学那里听说物理老师对其他教师说他懂事、做事稳妥。为了保住自 己在物理老师心目中的好印象,为了报答物理老师对他的爱意,从此他在物理课 上表现得积极主动,回到家后首先完成的是物理作业。

孩子们在接受亲友、师长们爱的同时,也产生了给对方以爱的欲望。这种欲望可以表现在用努力学习来报答。

美国专业作家马尔科姆·戴尔科夫,也因为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激励而改变了一生。
   一天,他的中学英语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读完了小说《捕杀一只模仿鸟》末尾一章之后,由他们接下去续写另一章。

 戴尔科夫写完作业交了上去。事隔多年,他已记不清自己当时究竟写了什么,也记不起老师给他打了多少分。但他的确记得——并且永生不忘——在他的页边批下的四个字:“写得不错!,  就是这四个字,改变了他的一生。
     “我从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做什么,”他回忆说,“可读了老师这四个字的评语.我回家立刻写了一篇短篇小说——这是我一直梦想要做但又决不相信自己能做的事。”
       在接下来的学校时光里,他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并总是带给老师评阅。老师严肃而真诚,不断给他打气和鼓励。后来他被提名当上自己所在中学校报的编辑。由此他越发自信,就这样开始了卓有成就的一生。戴尔科夫确信,如果不是因为老师在作业本上写下的那四个字,他不可能取得今天的一切。

作为家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孩子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使孩子感受到这种期望。这样,孩子就会确立一种良好的自我形象。并乐意为实现这种良好形象而做出艰苦努力.把自己潜在的天赋变为现实的才能。
    十六、伙伴学习 
      厌学有时是由长时间单独学习引起的。一个人埋头学习,气氛过于沉寂,遇到问题,没有人可以请教,自己冥思苦想,很感孤独。时间稍长,就会感到疲倦,产生厌烦感。心理学上称为“心理饱和”状态。它是由于“连续重复单调作业”而造成的。根据这种情况,我建议家长帮孩子找学习伙伴,让他们建立一种学习伙伴关系,可以在一起游戏,更可以在一起学习。两个人或几个人在一起时就没 有孤独感,遇到难题,可以互相争论,共同探讨。累了,偶然开一两个玩笑,还 能活跃气氛,消除过分沉寂带来的倦怠感。大家一起学习,学习气氛很浓,无形 中就会形成一种约束力。对于那些缺乏自制力,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的人,这也 是一种很好的鞭策。
        十七、学起于疑
      疑问和兴趣是联系在一起的。人的一生对世间万事万物有着千万个疑问。遗憾的是,尽管每一个父母都从对世界的疑问中走来,但却不懂很好地利用孩子的这些疑问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明珠的动力,来自数学老师所讲的哥德巴赫猜想的悬疑。对悬而未解的问题进行探究,会激起人们学习的强烈兴趣。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从对事物的疑问开始学习、研究的。例如,发明蒸汽机的瓦特从小就对许多事物表现出好奇和疑问。传说他看到水壶开了之后,蒸汽把壶盖顶得咯嗒咯嗒地响,就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所幸的是他奶奶并没有斥责他,尽管她也讲不出瓦特满意的道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经常向孩子提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会激起孩子思考,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十八,赞美法 
      赞美是滋养心灵的雨露。父母的赞美就像雨露一样,浇灌着孩子幼小的心灵。
      一般说来,成年人做某件事大多是在理智的支配下,是认识到其重要性,出于责任感而去做的。孩子可就不同了,他们更多地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承认后才会去主动地干一件事,特别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赞美。
      其实何止孩子.对赞美的需要,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可以说,需要赞美是人的本性,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毫不遮掩地表示:  “赞美,即是我的薪俸。”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说过:  “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当作我十天的口粮。”

赞美如此重要,那么家长应该如何赞美孩子呢?我认为要特别注意年龄特点。对幼儿来说,赞美可以采用微笑、抚慰、手势、点头或亲切的语言等,但上学后的赞美的方式就要有所变化。比如说:说赞美要及时,诚恳,要具体,恰如其分,另外还可以借住第三者进行赞美等。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宁波站 nb.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