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财政预算管理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全面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正逐步在各级预算单位得到推广和应用。绩效管理旨在强化预算单位的主体责任意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公共资源配置的优化。在此背景下,全面绩效管理成为预算单位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一、全面绩效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全面绩效管理是指预算单位根据批复的绩效目标,对预算支出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自我评价。绩效管理涵盖项目支出的全过程,包括前期策划、执行阶段和后期评估。通过全面绩效管理,预算单位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全面绩效管理具有以下意义:
1. 提升预算单位管理水平:全面绩效管理要求预算单位对预算支出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找出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提升管理水平。
2. 强化预算单位主体责任意识:绩效管理使预算单位更加重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自觉规范预算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 促进预算公开透明:绩效管理要求预算单位将评价结果公开,有利于提高预算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4. 优化财政资金分配:通过绩效管理,预算单位可以根据项目实际执行情况,调整资金分配,实现财政资金的优化配置。
二、全面绩效管理的实施路径
为确保全面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预算单位应遵循以下路径:
1. 制定绩效目标: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应明确项目绩效目标,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开展绩效自评:预算单位应按照财政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的要求,对本单位预算支出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自评。
3. 落实整改措施:对于自评中发现的问题,预算单位应制定整改措施,及时进行整改。
4. 加强绩效监控:预算单位应建立健全绩效监控机制,对项目执行过程进行动态监控,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5. 公开绩效信息:预算单位应将绩效评价结果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提高预算透明度。
三、结论
全面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念,有助于预算单位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公共资源配置的优化。预算单位应充分认识全面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绩效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为我国财政预算管理的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