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家朱熹认为‘‘综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意思就是说,将天地之间各种事物的道理综合出来的最根本的那个道理就是‘‘太极’。
我认为朱熹的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按现代科学的认识,‘‘太极’’应该是宇宙万物最本质的最基础的那一点。也就是,在一定体系中的一切事物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就如同‘‘宇宙大爆炸’’前的那一瞬间------即‘‘宇宙爆炸’’是的起始点(‘白洞’造成爆炸前的那一刹那),或者是产生任何事物的最最基础的‘基础粒子’(而不仅仅是‘基础粒子’)。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就类似于生成万物不同层次上的最基础的‘粒子’及其概念·规律和理论。
由于我们人类科学在观察分析事物时,往往是以‘眼见为实’——靠眼睛或眼睛的眼神来认识事物的,可是,因为我们一般人的眼睛的视力有限。往往也只能感觉到点此广阔长河中,从红到紫的这一段频谱之内的事物,而且都是一些比较起来,相对大一些的事物,既有形、有状、相对“实”一点的事物(即使是人眼感知不到的事物,也要将其转化成我们人眼能看得见的信息才好进行观察与研究)。因为这类事物,当电磁波经过它们的时候,才会从它们的表面被反射出去,而被眼睛的西跑所感觉到,相对小一些的事物,不是说此物它不能反射电磁波,而是由于其反射或放射出来的电磁波频率太高或波长、体积太小,而我们眼睛的感觉细胞是有一定限度感知范围的(小到只能感觉到氢原子核直径十分之一以上大小的事物),故无法感应得到而已。
表面上看我们都是一个完整的“人”。都是由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六腑,再加上眼、耳、鼻、舌、身、骨头、肌肉、皮肤、毛发等器官和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机体,这些形态我们的眼睛是可以看到的。当再往人格部分结构的细微方面研究时,我们认识到了,人是有细胞组成的;继而发现,细胞是由细胞质、细胞和组成的;细胞核是由核酸组成的;核酸是由分子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中子、质子是由更基本的粒子组成(k介子、U介子R介子、夸克、亚夸克、色夸克等),其组成最基本的“亚粒子”以下的最基础的层次结构状态。
人是这样构成的。空气,电扇,黑板,屋子,甚至户外的那些火车,汽车,树木花草,动物,植物,天体,大地,等等等等都是有这些最基础的物质的物理学“物质”及“粒子”们组成的。无一例外,在这种同一层次中的“基础粒子”的状态下任何事物这是的状态,规律(道理)等都是同样的,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在这个“基础粒子”基础上的这些基本的道理,也可以把它们叫做“太极”。也就是说,构成事物最基础的“粒子”及其状态,构成,最基本的道理最本质的内容等,也可以叫做“太极”。即从各种理论的出发点来说,他们也可以称作是“太极”。
按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讲,研究任何事物或系统时,参照系(坐标系)中确定的坐标原点或对称,比较中心,就是我们所说的“太极”。
为什么在我国传统的各种修炼的过程中,往往都要强调“意守丹田”呢?
主要就是为了寻找人体自身的重心——对称平衡中心的位置,从而促使且达到人参经络气血运行的平衡机心理状态的协调和稳定。这也据Shiite类似我们人体“身、心”的坐标原点。以他为基点,向四周进行对比、感受、体会和分析、,从而达到从而达到对人身心的优化和健康。这些人身重心位置和对称中心的位置——“下丹田”的位置,就是我们人体的“太极”(生命产生的基础)。
太极在不同的信仰修炼中,的叫法也是不同的。
佛家叫“清净归一”
道家叫“守中抱一”
儒家叫“执中贯一”
天主教教“祷告默一”
……
所谓的“一”都是去寻找大自然的“本源性”。要回到事物的本来状态。即回到事物刚刚开始产生时的那个最基本的张太和道理上去。大家都不能违背这个最基本最基本的道理。都不能违背这个最基本的起始点和对称平衡中心。以为易学所研究的是“相对稳定和相对平衡的系统”。因此,你只只有找到各种事物的对称(平衡)中心,才能保证其平稳稳定的健全发展,否则,就必须去寻找其“互补”因素作为补充才行。这就是“太极”的某些概念。“太极”就是唯物辩证法中讲的“对立统一”和我们所讲的“对应统一”规律中,统一的“一”。大家都要统一到最根本,最共同的那个道理(或目的)上去。
事物光“对立”不行,“对立”是组成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所强调的是各自个性的突出。大家都强调个体的利益与特点,那还能不争斗,不“对立”吗?
由于构成同一事物的双方都有他的片面性。无论偏向哪一方,都不可能达到统一,稳定的效果,只有双方都能共同结合,共同能接受的部分,才是这一物质本质的所在。这就是“对立”(成称对应更确切)双方的共性部分,(“求同存异”,的前提是求同)。
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最基本的“粒子”最基本的道理最基础的规律,最基本的状态等。在易学中,太极图中间的那条S形曲线就是物质间本质与共性的部分(S形曲线就具有波动性,也就是说,事物的共性就具有波动性,就想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