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造了信息的经济运行模式,发展了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产业正在加速向各行业各领域渗透融合,其影响和地位日益突出。互联网金融体系因其成本、范围、深度等方面的优势,大肆侵占实体经济的份额。但是另一方便,互联网产业总体经济规模增长迅速,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对于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存在一融合点,使得传统的实体产业倒向互联网产业这一形势越发明显。
正散落的数据,单独看,每个都很微小,但当它们聚集起来,却可以释放出大数据的魅力。正如社会中的老百姓,经济体系中的实体企业一样,每个个体在整个经济体系下并不起眼,但当他们集聚起来,却是社会、经济前进的重要动力。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梦想,就是站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运用互联网金融手段,为普通的老百姓、为实体企业提供普惠的金融创新服务,使实体企业整合行业资源,拉动当地经济。从而为社会、实体经济注入我们的贡献。
互联网金融由“虚”到“实”
互联网以虚拟信息形式催生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务,进而催生了新经济增长。工具和渠道是人们对互联网最初的认知和应用,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全球经济体系下日益扩大的影响、改造和变革,互联网金融作为基础经济手段的作用和地位开始凸显。互联网金融的时间广泛性、空间广泛性与主体广泛性,使得其分布式的资源配置、协同型的价值网络和跨越空间的经济集合于一体,从而打破了实体地域的经济集合概念。互联网金融以技术为边界,将资源、要素、市场与技术整合,已在全球范围内俨然涌现为一个从互联网金融行业到实体行业的巨型经济体。
“大数据时代”下的实体企业
互联网金融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冲击模式渐进展开,从表及里,从产业链后端逐渐向前端转移,强度越来越大。其对金融经济体系的冲击,对产业结构的改变,不仅如海啸一般扑面而来,更是循序渐进式的渗透进每个实体行业里。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分三层展开:
第一层:互联网金融冲击了整个社会机构,改变资讯传播的方式。
互联网金融改变资讯传播的方式,这当然也就改变大众接受资讯的方式,于是,传统媒体行业成为受害者,如报社、出版社等等。大多数人能切身感受到互联网对传播方式的冲击,网络资讯平台兴起,网络成了大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传统媒体行业开始退化。随着传播方式的变化,互联网天然的免费、开放、互动的平台特性,给了企业可以用网络宣传推广、接触客户的机会。
在冲击传统资讯传播方式时,互联网金融对整个渠道的冲击也是同时进行的。首先是对实体零售行业经济体系的冲击,由于线上销售覆盖面广、接触半径大、产品展示空间无边界,展示成本低,库存成本低,无需巨额房租和水电等运营费用。所以,网络销售中的产品价格,明显低于线下的实体企业零售价格,于是,线下销售纷纷转向网络,线上电商大行其道。所以,互联网金融经济首先从流通体系的最末端——零售行业开始的。
其次、互联网金融冲击了各类经销商、代理行业,如各大实体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分部。传统经济结构中,很多实体生产行业及品牌商,因为受到地域的限制,不借助代理商的帮助,很难到达远距离的市场,很难大量接触客户。所以,企业必须借助于中间商,如总经销、代理商到零售商等。碰到调配、退换货等情况还要反复运输,长此以往形成了巨大的浪费,企业的运营成本巨大。而今天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型实体企业都在网上直接做销售。传统的实体企业除了借助网络实现和顾客之间的直接接触和销售以外,他们不需要借助中间商的帮助,就可以了解顾客的需求。于是销售距离变短,渠道去中间化从而变得扁平化;但在网络上,企业配送货物可以实现中央配置。如像淘宝、京东商城一样实行大区配置,全国设置20个左右的主配送点,减少回流等额外损耗。再比如民航产业,过去航空公司传统销售机票方式是借助于机票代理商等代售点,伴随着网络的进步,所有民航直接对乘客销售机票,同时逐渐形成携程网、艺龙网、芒果网等网络巨鳄,售票由线下搬到了线上,截止到2014年中国关闭了近3万多家机票代售点。这是渠道层级被压缩,渠道扁平化为整个实体经济体系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三层:是对制造行业、服务行业生产组织过程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随着渗透加强而日渐深入到产业链的前端。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对整个生产组织的冲击,在压缩了销售渠道之后,巨大的网上需求,开始对生产的组织产生影响。
在过去,制造行业的厂家是按照对市场的预期、判断去组织产品的,包括款式设计也是来自于设计师也许顾客会喜欢的产品功能,自己组织生产。这其中会产生的问题是生产厂家的预期和市场的真正需求不一定吻合,所以会产生大量库存,形成对资金链的压力。而互联网带来的冲击,是C2B顾客批量订制的概念,需要企业真正从消费者的需求开始了解。
2013年底,海尔和淘宝聚划算合作推出了“定制更划算”活动,淘宝网友5天定制4万余台家电,为我们展示了C2B模式对厂商的驱动力。多种颜色,功能配置,容量大小都不同,顾客根据需求在网上以团购方式定制海尔家电,购买人越多价格越便宜,而海尔公司根据订单安排生产和发货。这次活动在12月18日10点开团,仅15分钟内便成交超过6000台,截至12月24日活动结束,5天累计成交突破6750万元,共计42671台。
在买到心仪商品的同时,消费者聚集起来进行集体议价,抢回由厂商主导的定价权。企业组织生产小批量定制,也会在基本的成本控制基础上。按照消费者的真实需要,企业组织采购配件进入生产线,按照定制分发出去——C2B的批量定制概念对企业的整个生产、服务、组织运营方面产生巨大的冲击。这种定制不是一对一的订制,大量的小C形成批量向B去定制,不过大批量的一对一订制对有些企业也是可以实现,也就是大C2B。但不可避免,未来整个的产品价格还是会降低,这降低不是因为企业本身生产成本的降低,而是在存货费用和大量物流配置成本上的降低,进而带来整个社会效率的提升。
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对实体经济大肆侵占中,众多实体企业不得不面临优胜劣汰生存方式。互联网金融这股浪潮,未来还会发展到何种地步,我们不得而知。但面对当下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传统行业的巨大冲击,只有做出相应正确的转型措施,确保实体企业能够在互联网金融方式的冲击下存活下去。
互联网金融体系下地方政府的谋与动
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体系的逐步扩大,我国原来已经形成的低端制造业和资源耗费型产业结构已不能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得不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现今,政府也将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新时期的重要经济任务,那么政府的产业政策能否实现其目标呢?
起码我们需要分析我国产业政策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机制。其实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政府都通过产业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但每次调节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我国转型体制下地方产业政策形成机制和企业行为所导致。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级政府之间进行了经济上的分权,使得各级政府具有了干预经济和参与市场交易的双重自主权,也使各级政府成为具有自身利益追求的利益主体,从而地方政府就会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来制定和执行地方产业政策,于是地方产业政策、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依赖和约束共同决定着地方产业政策的选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正是基于这种相互作用关系来分析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效果。
首先,我们分析企业自身参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行为选择。产业的转型升级最终都是依靠一个个企业经营内容的转变来实现的,在互联网金融的市场机制下,企业是否参与产业转型升级,参与到何种程度,都由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来决定。我们把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外部性、投资成本和风险、技术特征、阶段特征等影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企业参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行为选择和最终的产业转型升级效果。结论是: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产业转型升级不一定达到最优效果。
然后,我们分析如果地方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改变企业的成本或收益,企业参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行为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结果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我们以不同的产业补贴和税收政策来代表产业政策的干预。结论是:合适的产业政策并且在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应阶段正确运用,产业政策才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向最优结果靠近,否则,产业政策还有可能恶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
进一步,我们分析地方政府会采取什么样的地方产业政策。从我国转型体制下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政治、经济利益追求作为分析的起点,解释地方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地方政府所处任期阶段的不同、地方经济原有产业结构约束的不同等环境下,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偏好。结论是:地方政府总会以自身利益来选择地方产业政策,其结果是地方政府不一定以上级产业政策的要求或者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优效果来选择产业政策。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把地方政府不同的产业政策选择与其对企业参与产业转型升级行为的影响结合起来,以解释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效果。采取对比分析的方式来分析问题,先对比有无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干预下企业行为的不同,以揭示政府产业政策的干预会给不同情况下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什么结果,再对比地方政府不同的产业政策选择导致产业转型升级的差异,以解释我国经济社会条件不同的地区,处于不同时期的地方经济,其产业转型升级效果上所存在的差异。结论是:经济社会条件较好的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更明显,也就是产业结构更高级,经济运行更健康。地方政府所处的任期阶段也会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效果,在任期初始阶段,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建设会好一些,后期基础建设会差一些。地方原有的产业结构也一定程度影响产业转型的效果,但这种影响程度取决于地方经济社会条件。
最后,我们以年初的李克强总理见证第一笔互联网银行交易为例,这标志着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纳入国家重点战略布局,互联网金融行业亟需既懂得互联网技术同时熟练掌握金融行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证明了当代互联网金融产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地方政府将带动实体企业的崛起,同时加速传统金融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未来实体企业的运营模式将由互联网模式所逐渐取代。
如今的传统的金融文化和商业模式已经落寞,传统实体企业的运行模式已被取代,渠道之王的优势不再,加之我国互联网金融制度变革加速,随着互联网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金融牌照制度管理的松动、经济制度的推出、资产管理行业的全面放开,传统实体企业的运营模式将逐渐丧失地位。识别互联网金融大行其道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实体企业的策略也将变得清晰,即与互联网充分融合,揽收互联网金融人才,用互联网的创新精神、服务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精神,来完成金融业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
(一)利用传统实体企业可以凭借经验性优势,监管性优势、制度性优势和专业优势,嫁接在互联网金融的平台上而获得持续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既是效率的体现也是风险的隐患,游离于金融体系之外的互联网金融是非金融机构,不能吸储,没有纳入监管,如果风投做不好,极易发生非法集资、跑路等现象,如2013年P2P就出现倒闭潮。很多网贷公司现在虽然运行良好,是基于其丰富的电商客户资源,长期看其贷款需求增长性有限,另一方面如果贷款需求急剧增长,电商自身的现金流也难以满足,因此传统的实体企业如果想要得到持续性发展,还需要普及更多的互联网金融知识。互联网金融要发展壮大离不开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和互联网的关系既是竞争更是合作。
二、了解互联网金融模式,揽收专业型人才,注重长期培养。
经济转型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地区面临的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结构的转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以及国民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视域的大背景下,经济转型不仅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小康社会的实现,而且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的历程,而人才作为支撑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柱,必须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以更好地符合经济转型的大背景。当今互联网金融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具有先进科技水平的高学历人才也成为稀缺资源,因此,实体企业要培育出在经济转型视域下的互联网金融战略性人才,只有符合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才可以更好地优化人才资源,不断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要跟上互联网金融的节奏和步伐,不能漠视市场的力量,要敢于创新和参与,积极利用互联网布局金融产业链
虽然围绕着P2P有许多无解的争论,但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企业正在进入互联网金融市场。其中不乏有一些国家企业,如银行业、房地产企业等。这些企业正是具有强烈忧患意识和长远眼光,最早对集团业务进行重组,陆续成立各类互联网营销平台,其平台均为独立于传统金融业务的新机构,同时这些企业已经在P2P,支付、大数据、电商平台等方面有所建树,在平台内创新设计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架构,使更多的关注能够看到企业产品的详细信息及基本状况,增加企业产品及信息的流动性。
可以预见,未来互联网金融足以颠覆传统实体企业,互联网金融将给实体企业金融服务带来的是革命和创新,互联网金融浪潮势不可挡,传统实体企业唯有拿出破釜沉舟的大勇气大智慧,对商业金融模式进行革命性变革,积极促进互联网精神和金融产品的融合,才能通过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挖掘出新的机遇,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的实体企业体制必须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否则难以支撑今后中国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这已经是整个社会的共识。无论是互联网业金融走向实体企业,还是实体企业走向互联网金融,都是适应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势,都属于机会无限的新金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