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的创始人。他的学术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其中的核心就是主张人要讲“仁义”。
有一天,他对他的学生们讲完课后,说:“现在大家如果还有什么问题,请主动提问。”
这时学生颜回问:“老师,你说人要有仁义的品德,我刚才听你说了半天的的理论,现在能够再解释的更具体一些吗?”
孔子说:“好的。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不随便发脾气,能够讲规矩、讲礼貌,这就是一个有着仁义的品德的人。”
这时颜回点点头,说:“哦,我懂了。”
孔子又立即对他说:“明白道理还不够,知道了就要赶快去做,我要看你以后的行为是不是符合仁义哦。”
这时学生仲弓问:“还能够再说些具体的来解释一下吗?”
孔子还是很耐心的回答:“好的。如一个人做起事情非常认真,对于自己的工作非常有责任心,做一行能够爱一行,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也不强制别人去喜欢,这些行为表现都是有着仁义品德的人的做法。”
仲弓说:“我现在明白了,而且我以后也要象你刚才所说的那样去做。”
学生子贡连忙举手,站起来说:“我现在拿国家做个例子啊,一个好的国家需要具备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强大的国防和武装力量,丰富的粮食物资,人民群众都拥护和支持自己的政府。请问老师,这三个条件里面,您如果是一个君王,认为哪一个最重要啊?”
孔子望了一下子贡,说:“毫无疑问,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自己的政府最重要。”
子贡说:“为什么?”
孔子说:“因为,人民群众都不支持这个君王的政府,而是去反对和推翻他的统治,那么他的国家政权很快就没了。而只要大家都是全心全意的支持和拥护他,那么在全国人民的团结和努力下,对于前面两个条件,大家是能够创造出来的!所以一个君王必须是能够为百姓着想的人,是仁义的君王,他才能够治理好国家。”
这时子贡恍然大悟的说:“老师说的真是有道理啊!多谢老师对我的启发和开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