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存在的现实状况:收入少的员工抱怨收入少,收入高的员工抱怨收入与付出不匹配,激励的正向作用发挥不够;中国的中庸文化和国有银行的性质,导致收入差距不能拉得太大,多劳多得政策的实施遇到很大的障碍,各级领导需要不断地采取“平衡”措施,维持稳定大局,金钱激励并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文化引领是关键,请问在文化引领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薛老师意见:
文化引领,就是我们推崇什么价值观,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希望有什么行为发生,拒绝什么行为发生。
你的企业里可能有少部分人还有“吃大锅饭”的思想,觉得“生是你单位的人,死是你单位的鬼”,不反思自己为单位做了多少贡献,只认准人家有的我也应该有,人家拿得多我也应该拿得多,反正你单位不能把我落下。这样的想法显然落伍了,至少落后二十年。
希望合作、希望团队成员像家人一样相亲相爱,让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关爱,这是我们一直都强调的观点,“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这是一条很重要的价值观;但是,我们还希望每个成员勇挑重担,冲锋在前,比能力、比贡献、争荣誉,所以要“排座次、论荣辱、分饷银”。既要合作也要竞争,两者之间不是二选一的排斥关系,而是既矛盾又统一的的孪生关系。
“想干事的有机会,肯干事的有实惠,能干事的有地位”;“有作为的无后顾之忧、不作为的无地自容、反作为的无立足之地”;做得多的人收入高,做得少的人收入低,让贡献大的有荣誉,贡献少的没面子,这应该成为我们的主流意识,成为我们团队的价值观。
所以,有些领导搞“平衡”,是错误的。
能力差、收入低,没有什么可以抱怨,与其抱怨自己收入低,不如抱怨自己的能力差、贡献少;你作为管理者,可以同情这样的“弱势群体”,给他们捐款、献爱心,但不能让他们在考核分数、奖金分配、收入安排上和优秀者平起平坐,“扯平”是对优秀者的最大的不公平。
岗位职责决定基本工资,岗位绩效决定收入高低,这是大家都应该认同的游戏规则。如果思想还不统一,就让他们走出去看看,看看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怎么做的,感受那些年轻人是怎样如狼似虎地竞争的;再看看保险公司是怎么做的,明白什么叫“市场不同情弱者”“市场不相信眼泪”;看看人家的“业绩排行榜”,让他们亲身感受“业绩论英雄”的气息,也许就不会坐井观天、抱残守缺了。
再请一些外部专家、行业领跑者到单位来介绍外面市场的动静,主要是用人制度、考核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方面的做法,讲竞争、讲危机、讲狼性文化、讲市场潮流;他可能会抵触这样的讲座,但无法改变时代的趋势,重磅轰炸那些陈旧的花岗岩脑袋,讲得多了他还“巍然不动”?
接下来可以在单位搞讨论,比如“优胜劣汰离我们有多远?”“比技能比贡献我还差什么?”;发动所有人写想法,张贴出来,公布于众,相信群众的力量,树正气压邪气。这就是你所说的文化引领。
在文化引领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老油条”“钉子户”跟你唱对台戏,你必须团结积极分子、优秀员工,多做铺垫,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让团队里优秀者发出主流声音,这样你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至于产生对你个人不利的局面。
管理者的态度应该是“理解弱者,但支持强者”,收入低发出抱怨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坚决不能把强者的劳动所得强制分布给弱者。所以管理者就有一项任务,帮助弱者提高技能、提高业绩,以争取有更高收入;对于弱者本人来说,求天求地不如求自己,自己不能自怨自怜,而要奋发图强、自强不息。
如果文化引领成功了,用人机制发生变革、绩效和薪酬制度发生变革,也就顺理成章,阻力大为减少。